随着“东算西算”工程的全面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中心建设步入快车道,也为广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5月29日,首届“数东数西”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计算产业大会在韶关举行。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综合计算网络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正式揭牌,标志着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正式启动。预计到2025年,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综合承载能力达到50万标架,服务器规模达到500万台,PUE(电能利用效率)达到1.25,力争上架率达到80%。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发布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建设8个国家综合计算网络国家枢纽,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规划建设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承接广深等地的实时计算需求。
粤北将有翼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数据显示,2019年珠三角GDP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0.7%,这也意味着占全省70%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GDP总量占比不足20%。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在今年年初的全省发展和改革系统工作会议上指出,广东省城乡发展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具体而言,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仍然较弱,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韶关作为粤北的一员,地处粤、湘、赣三省交汇处,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内陆腹地的重要节点城市。2021年,韶关地区生产总值1553.93亿元,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5.8%,在广东21个地市中排名第15位。
三峡集团首席信息官、中国通信行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金和平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在广东的经济布局中,粤北地区相对薄弱。未来,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可以助推装备制造、大数据增值服务等大数据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赋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两个领域。从这个角度看,韶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可以说插上了翅膀。
广东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赖介绍,广东将在粤港澳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一个多城集群、两级集群城市、多层异构、云边协同”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空布局,物理上形成“一个多城集群、两级集群城市”和/[
“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对韶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韶关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胜败攸关的事情。”韶关市发改局局长郭宪贵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数据中心集群将为上游制造业和下游数据应用带来发展机遇。韶关要抓住机遇,在下一个“十四五”和“十五”期间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科学技术新基础设施产业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从空的结构来看,“东算西算”可以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发展。韶关的数据中心集群可以大大优化广东省空大数据中心的布局,从原来的一线城市向韶关集群聚集。这也将在产业结构上促进集群内数据中心的发展,同时各地区在数据流分配上加强合作。
郭宪贵透露,从近几年招商引资的情况看,落户韶关的企业大多来自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工业园区监管企业90%以上来自这四个城市。
29日,计算产业大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浪潮、华为、中能建、腾讯、Aauto Quicker、中国电信、万国数据等30个重大项目集体签约,项目数据中心总投资约1200亿元。
此次签约的30家企业中,计划投资18个数据中心项目,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四家通信运营商,以及一批互联网、IDC头部企业,总投资约1200亿元;三家上游制造企业计划投资,涵盖绿色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服务等领域,生产服务器、交换机、机柜、UPS、智能电源、制冷设备、储能装置、预制模块等产品。
挑战是什么
是智能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发展最重要的技术条件。建设一个全国性的计算能力网络中心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魏少军教授在大会主旨演讲中表示,构建大计算平台仍面临诸多挑战,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寻求最先进的计算技术来构建大型计算平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魏少军认为,构建计算平台有三个挑战:第一,分布式计算能力的密集应用。很难在不同芯片、不同板卡、不同机架之间整合计算能力。为了满足大模型、多任务和低成本的要求,需要在基础计算体系结构上有重大突破。二是能效高的问题。芯片的摩尔定律与计算能力的发展不匹配,存储墙至今未破,大量的型号更新造成了通信墙等技术问题,会导致巨大的能耗。三是计算平台的信息安全。在建设数据中心或计算中心时,需要考虑计算节点、软件平台、网络节点、存储节点等节点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