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8日电题:创新“面果”蒸出一片“果香”
作者李翔
"我一直认为糕点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根据“北京面点之王”王志强的说法,中国新年是吃饺子,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中秋节是月饼,重阳节是花糕...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关于糕点节的。
年过16岁的王志强,16岁随老师学习糕点制作,现任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面食行业委员会名誉主席。“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向美国赠送了两只大熊猫。我灵机一动,决定把面食做成熊猫的形状,于是就有了‘熊猫戏竹’酥点心。”从1971年亚非拉乒乓球友谊邀请赛的乒乓球拍饼,到1984年中国科考队首次进入南极的企鹅冰山,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敦敦”“雪荣荣”饺子,王志强将中国传统糕点工艺“蒸”到国宴上,让国际宾客惊叹不已。
“过去,中国人爱吃面食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的年轻人正好相反,热量低,营养高。”王志强告诉记者,最近,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发适合年轻人的“面条坚果”,如豌豆黄和山楂饼,这是一种北京小吃。“它们用中国建筑中的榫卯结构锁在一起,让食客可以品尝到两种不同的中国传统美食”。
所谓“面果”,就是把面条蒸成各种水果、坚果、蔬菜的形状,里面有各种样式的果肉。外观生动,味道清香。王志强用面条蒸了一块瓜果。
“有一次开玩笑,我和我的团队带着‘面果’去看展览。没想到在门口被保安拦住,告诉我们不允许带外卖水果。我说是糕点,我们做的面食产品。保安疑惑地问:“这不是水果吗?””王志强说,这个误会也证明了“面条水果”的现实主义。
“面果”的发、塑形、上色、研发每一步都要耐心尝试。比如在上色过程中,不用色素和添加剂,而是精制蔬菜汁,柿子用胡萝卜汁,青苹果用菠菜汁,红苹果用花菜头...“以假乱真”的着色是从一次次的失败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面果”的塑造也得益于对海外饮食文化的借鉴。“以前,我们的面食形状像馒头,底部是平的。”王志强说,“我和海外同行交流时发现,做披萨用的酵母粉会让面粉‘顶上去’,于是我用这种酵母粉不断调整面粉和水的比例,‘面果’的形状就渐渐出来了。”
谈及创新,王志强说,第一,中国糕点制作的核心技术不应该被抛弃;二是必须全程手工制作;最后,要精益求精,而不是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
受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启发,王志强还计划将二十四节气融入“面条水果”的制作中。“在二十四节气中,中国有不同的传统饮食习俗,其中大部分都与面食有关。立春吃春饼,雨中豆芽,惊蛰豌豆,春分吃红枣,夏至吃面……”王志强说。“我们可以把这些食材做成‘面条和水果’,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体验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