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怡
发表于2022年6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第1049期。
2022年6月10日,中国首例细胞培养“五花肉”诞生。
同一天,美国初创企业Eat刚刚在新加坡的亚洲最大细胞肉工厂破土动工。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允许细胞肉进入餐馆的国家,以改变其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这种从实验室“孕育”出来的肉,不受地域资源限制,可以在本地稳定供应。
相比大家熟悉的植物肉,细胞肉的口感更“肉”,更接近真正的动物肉。研制出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周曾表示,从商业角度讲,如果这项技术能替代十分之一的畜牧业,相应的产值可达万亿元。
然而时至今日,产值万亿元的细胞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研发成果大多局限于实验室,少数企业正在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工厂。对于大多数大众来说,细胞肉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如果有人走进新加坡的一家餐馆,点了一份17美元的炸鸡块,你很难意识到他嘴里嚼的鸡肉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食品革命。
奶牛命运的尽头不再是屠宰场
这是一个特别的烹饪直播。住在伦敦的世界厨艺大师理查德·麦格温正在处理他最熟悉也最不熟悉的食材之一——牛肉。他的目标是做一个牛肉汉堡,这是家常便饭,但他小心翼翼的表情被镜头捕捉到,并传递给了镜头另一端的数万观众。因为汉堡中间一小块牛肉的价值超过30万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块体外培养的细胞培养肉。这个直播发生在2013年。
它的创造者是“细胞培养肉”之父、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组织工程学教授马克·波斯特。首先,他从牛脖子中提取了一种叫做“肌肉卫星细胞”的特殊干细胞,并将其放入生物培养基中,让它们自行分化、繁殖和生长。这种细胞的优点是容易分化,后期会逐渐融合形成原始肌纤维,最终形成一条细细的粉红色肌条。这一切发生在短短三周内,而养一头牛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波斯特指出,使用这项技术,理论上一头牛做的汉堡数量可以从1亿个增加到1亿个,这意味着人类使用的牲畜数量可以减少100万个。
《时代》杂志采访波斯特后,描述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牧场上的奶牛一边悠闲地散步,一边吃着三叶草。每隔几个月,兽医会给它们注射一些局部麻醉剂,从它的侧腹取出一个胡椒大小的肌肉活组织,送到几公里外的波斯特实验室,而那些伤口已经缝合的奶牛会回到牧场。几周后,在马斯特里赫特的一家高档餐厅里,当顾客们津津有味地嚼着奶牛身上的牛肉时,奶牛们依然在草地上过着田园般的生活。换句话说,奶牛命运的终点不再是屠宰场。
与传统畜牧业相比,实验室“培养”的细胞肉也有利于环保。畜牧业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与传统肉类生产方式相比,养殖肉类可降低30%~50%的能源消耗,减少70%~90%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90%以上的土地使用。
南京周子未来成立于2019年,是mainland China第一家细胞肉企业。波斯特培育的细胞肉领域第一位博士、南靖周子未来的CEO丁世杰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理想的细胞肉不仅可以缩短肉类生产时间,还可以节约土地、减少污染、保护动物。工业化全过程生产的养殖肉制品质量更可控,可以定制。但现在,主要的挑战在于成本。
在过去的十年中,到2021年底,以色列细胞肉公司Future Meat表示,它已经将其成本降低到每只鸡约1.7美元,即每磅约7.7美元,约合0.1元人民币/克。2021年6月,这家公司在以色列雷霍沃特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细胞肉生产工厂,以每块3.90美元的价格出售从实验室“养殖”出来的鸡胸肉。
丁世杰表示,未来肉公司的成本是目前行业内最低的,国际上大多数细胞肉公司的成本水平都比它高1-2个数量级,从每磅70-80美元到几百美元不等,国内的成本水平也大致如此。根据周子未来十年的技术进步,细胞培养肉的成本下降了300倍左右,还有空的进一步下降。经过计算,丁世杰团队发现,只有把养殖肉降到0.3元/克,才能商业化,只有降到0.03元/克,才能真正具有产业优势。“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10年”。
在肉类培养中,最大的原材料成本是体外细胞培养基的成本,占整个培养成本的70%以上。当波斯特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细胞牛肉时,使用的培养基是胎牛血清,但这种血清价格昂贵,每500毫升需要几千美元。而且不同的牛血清质量差异很大,存在病毒的风险。未来肉声称其降低成本的秘诀在于培养基的创新。它采用无血清培养,细胞增殖效率提高10倍,可以“6天生产一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