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一次瘪后,小余才摸清这一行的“潜规则”,“有些商家为了避免‘偷工减料’的投诉,会在类似的化妆品中加一些滑石粉之类的东西,让总量看上去不会太少。”小余坦言,如果确实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添加辅料,她会提前告知顾客,“毕竟生意讲究的还是口碑。”
行业问题不可忽视
化妆品修复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让从事化妆品生产行业的谭先生看到了一些问题。
从小处讲,能够被修复的化妆品有限,往往以口红和粉饼类为主,这一类化妆品的修复主要是恢复其造型。从恢复手法的角度来看,博主的手工修复方式难以达到工厂的工艺要求,没有均匀适宜的压力和保压时间,这将影响粉块抗跌落性能以及消费者使用时的“取粉量”。“看上去完整了,实际根本没办法用,有其表无其里。”观看过所谓的修复视频后,谭先生忍不住出言提醒。
“往大了讲,这可能涉及违法行为。”谭先生认为,个别博主在修复时实际上往化妆品内添加了其他原料,这相当于更改了产品配方,属于化妆品开发和生产行为。根据相关规定,从事化妆品生产活动,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提交其符合规定条件的证明资料,备案后方可进行生产。否则,未经许可从事化妆品生产活动将会受到严厉惩处。
更致命的是,化妆品修复这行普遍采用“家庭作坊”式的修复方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据谭先生介绍,正规的化妆品从研发到生产,要经历配方开发、安全性评估、妆效和功效测评、稳定性兼容性实验、防腐挑战测试等一系列过程,并且生产中各种原料的精准称量和调配、生产环境和设施及包装容器的清洁和消毒、相关的检验检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这些,在现如今进行化妆品修复的个人或团队里很难实现。“毕竟是要上脸、上嘴的东西,擅自引入新的成分或清洁消毒不彻底的修复工具造成的细菌含量超标,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不良反应。”
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年轻人的化妆品购买量大、存量大,为化妆品修复提供了发展的丰厚土壤,化妆品修复市场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当下,这种“性价比”比较高的修复方式,满足了年轻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仍旧备受青睐。但是,化妆品修复行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正视,“相关部门应尽早予以重视,谨防修复被滥用,助推假冒伪劣和山寨产品从而影响行业的发展。”谭先生说。
作者:栗思 沈思怡 选稿:单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