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行程里,盘旋于三个达坂,却并没有感觉像是一座一座的山峰落差。在平均海拔4000到4500米之间,我们仿佛就是围绕着喀喇昆仑山巅的千沟万壑之间不停地起伏攀沿着。
下午的时候,我们渐渐地远离雪山,在一段略为平缓开阔的谷地间到达了三十里营房。
三十里营房是个地名,缘于新疆的皮山县赛图拉镇的政府驻地,地处喀喇昆仑高原的腹地,是219国道线上一个标志性的地方,也是新疆通往西藏交通要塞。
长此以久,南来北往新藏之间,便依三十里营房这片亦山亦水的谷地为驿站,小超市、小饭馆、小旅店在一座小桥的这一头,把三十里营房打扮成了高原深处的一块家园。
我们一行在三十里营房兵站住了下来后,利用下午的时间,在新疆军区后勤部的同志陪同下,先后来到三十里营房的几个工作点,看望正在那里坚守岗位的战士。
我们走到生活保障基地的蔬菜大棚里看到,在几名老兵管理下,黄瓜、青椒、西红柿长势十分喜人。我了解到,这几位老兵在三十里营房已经服役多年,对高原高寒地区蔬菜种植养殖摸索积累了一套比较丰富的经验,为在边防一线的执勤官兵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活保障。
在一座两层楼房的医疗站里,我们仔细地向医护人员了解了他们的工作状况,察看了病房、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储备,专门到制氧站,检查了向边防连队供氧以及高压氧舱的运转工作情况。
一名年轻的女护士给我测定血压和氧血饱和度后,我和一同来到高原的卫生部长说:“这所医疗站位置十分特殊,任务也十分特殊,军区对这个地方既要优先保障,还要全力保障,尤其是对边防一线官兵的医疗服务,不能讲条件,也不能讲代价。”
第二天一早,我们离开三十里营房,驱车向康西瓦方向驶去。
康西瓦,位于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海拔3980米。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作战时,为新疆、南疆两级军区前进指挥所,现在在那里有一座1962年自卫反击作战牺牲的烈士陵园。
驶离三十里营房不久,我们进入莽莽雪山之中,开始翻越康西瓦达坂,与昨天所翻越的达坂不同的是,山路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曲折,山势也没有那么险峻,沿途白雪皑皑,视线变得更加的开阔。
在进入一段通直的柏油路上,远远已经可以看到东西两侧辽阔的雪山,由北向南一片开阔的戈壁滩上,耸立着的烈士陵园的轮廓。
1962年10月20日,印军悍然在中印边界东西段同时向我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我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在西段地区,新疆军区组织机动部队和边防一线守点分队共约一个加强团兵力,在北起神仙湾,南至扎西岗,正面600公里地域内,配合东段我军主力作战,全部清除印军入侵设立的43个据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根据新疆军区前指首长指示:解放军西线参战部队天空方向阵亡士兵安葬在康西瓦。据此有83名牺牲战士安葬在了康西瓦。
为不让烈士的英灵孤独,2000年8月,南疆军区决定把烈士陵园迁至山下。
2006年兰州、新疆军区、南疆军区拨出专款对烈士陵园进行了维修。
此行神仙湾,虽说康西瓦不是必经之地,但是作为高原军人心中一块圣地,作为边防军人对于长眠在这片雪域高原先烈的无比崇敬,我们专程翻越康西瓦达坂,来到烈士陵园缅怀祭奠为国捐躯的英灵烈士。
康西瓦烈士陵园坐落于康西瓦前指对面的半山坡上,大体上坐东朝西,背靠着白雪覆盖的莽莽高山,正面前方是雪山延伸下一片开阔的戈壁,高高的纪念碑在这一片大地上显得极其庄严醒目,碑上用繁体大字写着“保卫祖国边疆的烈士永垂不朽”,对面远处的山体上还镌刻着巨大的“弘扬喀喇昆仑精神”的白色字样。
进入康西瓦烈士陵园,我们在纪念碑前向烈士敬献花圈,默哀。而后大家取出白酒、香烟,纷纷在烈士墓前给烈士敬酒、敬烟。
有不少同行的人,还在墓碑前仔细地寻找同一个省籍的烈士,以代表家乡人民祭奠长眠在远离故土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