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过了一会儿,感到有点儿缓过劲来,我认真细致地把目光转向了身旁的3名哨兵。和大部分高原官兵一样,青紫的脸膛、干裂的嘴唇,其中有一名哨兵的鼻腔还渗出点血迹。我连忙掏出纸巾,帮他擦擦鼻腔,然后摸了摸每名哨兵的手掌,看了看指甲,和我们在山下的人不一样,他们的手掌摸起来,一道道的印痕特别的明显。
![](http://imgq8.q578.com/ef/0920/0716bd859a7cde96.jpg)
接着,我又仔细地看了看他们穿着的衣物,从头到脚里里外外,摸上去都比较保暖,然后才开始检查哨兵携带的武器弹药。
带哨的班长,把哨所和哨所周围的执勤巡逻情况给我作了介绍,我和3位哨兵简单聊了几句,没有更多的说什么,询问了每名哨兵个人的情况,叮嘱他们要注意爱护身体,常和家人联系,身体不舒服了不要硬撑要及时找医生。
然后,我们又一同合影留念,和他们一一握手后,沿着台阶,走出了哨所。
进入连队营房之后,营连干部把我带到了值班室,我们坐了下来。坐在身旁的南疆军区后勤部长悄悄给我讲:“你已经走了很多路了,又没有吸氧,现在可以多坐一会儿,休息一下,不要急着走。”他已经察觉到我的行动有些急促,每次上高原领导也都会这么交待几句,但是上了高原后,虽然也是这样想的,可不知不觉就把行动加快了。
营连干部结合沙盘和图表把情况给我们介绍完后,我们又在一起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两位营连主官既是老高原也是老边防,对情况很清楚任务很熟悉,精气神也很好,言行举止和身体状况对高原缺氧的环境已经基本适应。
看了营连主官的精神状态,了解他们对当面情况和任务的熟悉程度,可以相信他们是能够带领连队完成战备执勤任务的。
从值班室里出来,我们进入战士宿舍,主要是想看看战士们用氧的保障。每个床头上都安装了氧气插孔,我们也打开试了试供氧情况,我给身旁的营连干部讲:“高原一线边防连队吸氧,兰州军区首长是尤其关注,甚至是亲自抓的,你们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尽管及时大胆反映,一定要保障好官兵的用氧。”
中午时候,我们在连队食堂和官兵们一起午餐。不锈钢的菜盘、饭碗都是统一配发的,连队伙食是自助餐,一共6个菜,有肉、鸡、鱼、蛋还有2个素菜,主食是米饭。
![](http://imgq8.q578.com/ef/0920/3a55a41db87c8a3a.jpg)
和战士们坐在一起后,炊事班又给我们饭桌上加了一盘包子和麻花,还有一些小咸菜。我把包子和麻花分给了围坐在身旁的几名士官,这几名士官很开朗,也不拘束。我们边吃着边聊家常,说说笑笑大家共进午餐。
午餐后,我们走出连队,按计划准备乘车到下一个边防连。
就在向越野车走去,准备登车的时候,我忽然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转身面朝神仙湾哨所,成立正姿势,举起右臂,向神仙湾哨所上的国旗行了一个军礼。
![](http://imgq8.q578.com/ef/0920/23d8625e88c60551.jpg)
告别神仙湾,车又驶向了达坂的山路里,我坐在车上努力地回忆着刚才在边防连队的过程细节,脑海里面满满是官兵们的眼神和脸膛,还有就是在连队期间我们没有吸氧。
那哨卡上执勤官兵脸膛和眼神注定是难忘的,没有吸氧倒不是我们有多能,就想着上山一趟不容易,这么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去体会一下高原官兵的日常感受。所唯一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下哨所上那3位执勤哨兵的名字。
作者简介:
沙军,一名老兵。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进工厂当工人。1978年入伍,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军旅四十余年,自谓一名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