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系折肩原始瓷罐
吴城遗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农业兴旺、手工业发达、礼仪兴盛的商代长江以南文明中心。在吴城遗址发现之前的数十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商文化没有越过长江,到达长江以南。吴城遗址作为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定论,改写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成为打开江南古文化研究的一把“钥匙”,为江西商代考古提供了年代学“标尺”,对探索赣鄱地区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吴城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吴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吴城遗址的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

吴城遗址现状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吴城遗址的发掘者,也是“吴城文化”的命名者)认为:真正能够证明长江下游地区正式进入文明阶段的是在江西省发现的以清江县吴城遗址为代表的吴城文化,该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一带的一支受中原商文化强烈影响的土著青铜文化,而且从早期开始即已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曾经参与发掘和研究吴城遗址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智范有一首赞《吴城遗址》的诗,诗曰:“樟树葱郁清江秀,阅尽沧桑胜迹留。曾见工奴铸铜器,犹记先民磨石头。农耕渔猎话艰巨,戈矛剑戟写春秋。掩卷沉思赞奇迹,创史英雄足风流。”

吴城文化博物馆入口
吴城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已发现的商周遗址中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广阔、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吴城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吴城遗址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17年12月,获批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21年10月,入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终评名单。2013年以来,吴城遗址(含筑卫城遗址)连续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专项规划。

土城墙边上的古树
审签:郑少忠
本专栏由中共樟树市委宣传部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共同主办,本文版权归上述主办方,本次转载不带任何商业目的,只为宣传樟树,如有侵权,指出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