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为环县县城远眺。 陈羿舟摄 图②为环县环江沿岸风光。 张永鑫摄
我与甘肃环县深深结缘,主要是因为我曾在那里上学读书,前后有四年多的时间。那是我的一段幸福时光,虽然不算长,但对我影响至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离开陇东庆阳农村,来到北部的环县上高中,也回到了父母身边,全家人团圆在一起。此前,父母长期在环县的中小学任教,我则留在农村老家爷爷奶奶身边。我在农村生活,也在那里上学,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环县的县城就叫环城,当地人也叫城关。环城夹在东西两面大山之间,主要包括北部的老城和南部的主街。老城是狭义的环城,也是如今环城的精华。据考证,环城在唐代即有完整的城池,现在的老城为元明清故城的遗存。老城的四围有大致完整、高高低低的城墙,城内有学校、机关,还有一些农户和小小的村落,甚至有一块块的菜地和庄稼地。老城尚存的南、北、西三座城门,北门稍显寂寥,西门通往主街北首,南门连通老城和主街中段,最为热闹。出南门再下一道大坡,就可以走到主街上,环县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多沿着街道两侧分布。
父亲任教的中学和母亲任教的小学都位于环城中。当时,我们全家就住在小学校内。小学背靠城墙,从高到低三级台地,依次是教师宿舍、大操场、教室及办公室,再往外就出了大门。位于高处的教师宿舍,实际上是在城墙上凿挖而成的一排窑洞,一字排开,一家住一孔,生活、办公都在这里。站在窑洞前看远处,视野十分开阔,真可谓登高望远。向西瞭望,只见在环城西侧的森森大山脚下,环江蜿蜒奔流而来,像是一条细长飘逸的绶带悬浮在山与城之间。这在缺水的黄土高原是难得一见的风景,也为县城平添了一份特殊的魅力。少年的我们有时会偷偷爬上高高的城墙,在那里可以望见墙外因时而变的四季风景,还有更远处环江左岸台地上巍峨屹立的宋代古塔。有多少次,我们在清晨的满天彩霞中,或是黄昏的绚烂夕阳里,远望亮闪闪的环江向天际渐渐隐去,天地山水浑然相融,美不胜收。
初到环县,我便感到惊讶,这首先是因为这里有全然迥异的地貌。以前我在黄土高原的董志塬这样的平原地带生活,十几年来对这样的地貌风物早已习惯。现在一下子见到大山怀抱、长河相伴的环县县城,在宽阔的河川地带整个铺开,山河尽收眼底,内心的新鲜和惊奇感十分强烈。这种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强烈新奇感,加上与父母长久别离后再度相聚并生活在一起的巨大幸福感,让我一时感觉如在梦中。
环县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之处,是这里的民风淳朴、人心良善、社会和谐,实在是让人如沐春风。那个年代生活还比较艰苦,当地吃的水碱性很大。但是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环境,让困难的日子也多了几许温暖的气息。
我在环县读书,即便是紧张的高考复习期间,如今回想起来,也充满着和谐美好的回忆。那时,高考录取率很低,学业竞争非常激烈,但同学们的关系却友善融洽。课业之余,冬日阳光里,同学们会在教室门口的石阶上扎堆儿“晒暖暖”,或是排长队玩一种比拼耐力和技巧的“挤别别”游戏。来自农村的同学有时会送我一把燕麦粉炒制的干炒面,那简直是当时难得的美食享受。这些温暖的人与事令我久久难忘。
我的父母后来离开环县,到邻近地区工作和生活,还经常有以前环县的学生专程来看他们,多年来绵绵不断。有一位同学住校,他的父亲隔段时间就会赶着毛驴过来,走几十里山路到学校,给他送些口粮和咸菜。这父子俩一个比一个朴实寡言,难得对坐片刻,却不知说些什么。于是儿子便守在父亲身边默默陪着父亲,一切尽在不言中。每当忆及这一幕,我都会为他们的父子温情而感动。
在环县,人与人之间相处很和谐,干部和群众之间也不例外。我在环县上学时,经常看到一些干部和当地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院门口墙边聊天、下棋,有时县委书记还会走出来,欣然参与其中。一次,有群众向县委书记反映情况,这人是个暴脾气,说到激动处竟发起了火。书记也不生气,说你不要急嘛,事情已经在办着哩。后来,群众反映的问题该解决还是解决,跟书记发火的事也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说实话,无论何时想起这件事,我都对当地干部心生敬意。他们能够呈现出这样的作风和面貌不是偶然的,而是红色文化传承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