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优质生态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化屋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部乌江源头六冲河畔,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天然山水风光和苗族村寨的优势,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2021年,化屋村接待游客突破65万人次,同比增长300%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9万元,村民纷纷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
——依托优秀民俗文化,带动文旅融合发展。
走进福建省龙岩市南江村,修葺一新的土楼、装饰别致的民宿让游客沉浸其中。南江村完好保存了23座形式各异的土楼。依托独特的土楼资源,南江村着力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旅游,建设成“读旅朝阳楼”和“读旅东昌楼”土楼民宿,丰富游客体验,让土楼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以民宿为核心体验产品,围绕旅游“吃、住”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依托知名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多样化配套服务或差异化旅游产品;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人居环境,围绕乡土景观与农业生产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体验产品……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初步形成了乡村民宿带动型、民俗文化依托型、景区发展带动型、生态资源依托型、田园观光休闲型、旅游扶贫成长型等代表性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出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共遴选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199个;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正蓬勃发展。
全面带动 提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产业动力。
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广大“三农”战线上洋溢着一派喜庆氛围,农民丰收,也离不开旅游的一份力量。据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确定了2.26万个具备旅游发展条件的贫困村,作为旅游扶贫的重点对象。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监测点数据,2019年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33.3%。
“来乡村旅游,除了领略湖光山色,更重要的是寻找记忆中的那份乡愁。”近日,湖北省京山市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旅游活动,锣鼓声、歌舞声、欢笑声不绝于耳。乡村旅游发展,让广大乡村守住了“乡愁记忆”,让濒临消失的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以活态化方式进行传承创新,让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得以广泛传播。
乡村旅游发展还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据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监测数据,乡村旅游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覆盖率达到91.9%,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到72.5%,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户比率为63.1%,实现了山更青、水更绿、生活更美好。
在今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十年来,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效益不断凸显。
如今,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正走在提质升级的快车道上。江苏制定《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行动计划(2021—2025年)》,通过乡村旅游专家驻村辅导,解决基层乡村旅游专业力量紧缺问题;浙江持续推动万村景区化行动计划,开展景区村、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民宿的旅游“微改造、精提升”工作;云南开展乡村旅游抽样调查、统计选点调研、监测体系建设等工作,为乡村旅游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十年奋斗,再谱新篇。新时代乡村旅游将更加具有优秀乡土文化的时代内涵,更好传播当代中国建设成就、文明成果和价值理念,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吸引力、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亮丽名片。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