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像
质地多为铜铸。雍和宫殿的五尊佛像即是。其中三尊为坐像,即通常所说的三世佛。造像依标准法度,华贵端庄。还有数尊带款识的铜铸塗金像,法轮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其中的代表作。此像身高40厘米,通高110厘米,面部双眉高挑,间饰白毫,鼻梁挺直,胸部丰满,衣纹呈水波状,双手做说法印。背光后面依次刻有汉、藏、满、蒙四种文字,道明此像于乾隆十年(1745)经西藏郡王颇罗鼐挑选,交七世达赖喇嘛认定后由驻藏大臣索拜至京城奉旨供奉于雍和宫。其上还有乾隆赞诗一首。造像手法带有印度早期艺术风格,并多有藏区特点。昭佛楼内铜铸旃檀佛像也很精美,系造办处仿弘仁寺旃檀佛像铸成。其上身着掩腋衣,外披通肩袈裟;衣纹在胸前如半个同心圆一样层层密集,像打湿一般紧贴于身,为典型旃檀佛造像样式。
锤蝶像
俗称铜打胎,即以薄铜板锤打而成。时轮殿内的时轮金刚双身像即是锤磔像中的精品。此像高210厘米,乾隆年造。其头有四面,身具二十四臂,削肩细腰,造型多有西藏地区特点。
泥塑像
其内施以木骨架,并缠绕绳麻,外面由粗至细层层敷泥,再行彩绘。雍和门两侧的四大天王像即为塑成后,以白地起稿,施沥粉贴金,并用拨金之术,在需露金之地贴金后以颜色涂盖,再以骨针拨漆划出花纹,露出金地,是中国佛像彩绘法中层次最高的上五彩。还有东配殿内五尊密宗像也为泥塑彩绘,造型朴拙粗犷,颜色单一纯洁,通身多为深蓝色,更显神秘之感。
紫麻脱沙像
又名夹狞像。此特殊工艺,先在木骨架外用泥土塑模;经数十道缠纱布、涂漆、细部捏塑的过程,泥胎外形成了较厚的漆布层;干透后,将泥土从底部掏出,再施金漆彩画。雍和宫殿内的十八罗汉像即属此种工艺制作。
木雕像
雍和宫的木雕像较多,如天王殿的布袋和尚、韦驮像、雍和宫殿的三叶冠观音菩萨,以及永佑殿的无量寿佛等三尊像、绥成殿的祖师像等。但最著名的要数万福阁的弥勒大佛了。此佛像主干系由一整根白檀木雕成,地上部分高18米,地下8米,共26米。这根白檀木是1748年至1750年间,由西藏七世达赖喇嘛作为贡品运至京城献给皇帝的, 再由造办处雕刻而成。佛头戴五佛冠,遍体垂珊珞,面部表情庄严、肃穆。仰首瞻望,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意境。
雍和宫的佛像,融汉地造像艺术特点,及藏地、宫廷制作技术、皇家气派于一炉,弥足珍贵,居各类藏品之首位。
一、上师部
上师系指藏传佛教史中,在修行或弘法上有杰出成就的佛教祖师。藏传佛教将上师作为重要的皈依对象,认为上师与佛、菩萨及各大本尊是一灯相续而无间断。西藏谚语称:“无喇嘛上师,何以近佛。”说明上师不仅可以作为修法之体,同时还可起到授法的作用。
雍和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故对祖师造像多有供奉。宗喀巴像头戴桃形帽,左肩配饰为经典,右肩配饰为智慧剑,双手在胸前结说法印,两腿结跡趺坐。藏传佛教奉其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清早期 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为8世纪时印度僧人,后入吐蕃传授秘法,降服吐蕃地方神灵皈依佛教,北宁玛派尊为祖师,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