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佛光寺轰轰烈烈并带有传奇色彩的发现过程,南禅寺的发现过程则显得平稳许多。
1953年,考古专家和相关人士赴五台县了解五台佛光寺修缮情况时,被告知李家庄南禅寺大殿系唐代建筑,已残毁亟待修缮,后经多次勘察、测量以及研讨,再根据大佛殿殿内屋梁上书写的“大唐建中三年”的墨书题记,最后确定南禅寺为唐代建筑。发生在偶然间的意外惊喜,使南禅寺这颗隐没千年的“沧海遗珠”落入到世人眼中。
清冷孤寂的南禅寺 唐代木构的沧海遗珠
至此,二唐寺终聚首,皇家道场与山野村庙并举,掀开唐一代禅寺古建制、彩绘以及雕塑的探讨与研究。
02
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之文殊道场,将五台山指认为文殊驻地的正是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自北魏以来,五台山一直是华严学说研究和传播的重镇之一。
五台山寺庙群
华严经著述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及“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因此世人尊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法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华严三圣”。
上:佛光寺东大殿佛坛佛像彩塑分布图
下左:东大殿佛坛彩塑 下右:阿弥陀佛彩塑组
在唐代,五台山不仅是华严重镇,同时也是佛教密宗的重要国家道场。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密宗祖师不空三藏奏请唐代宗李豫敕建五台山金阁寺,据密宗经典,文殊具有破阵降敌的法力,因此在打造以金阁寺为核心的密宗道场时,不空三藏依据密教所译经典及唐王朝面临的现实情势,将“智慧文殊”换作或兼作“护国文殊”,成为佛教镇护李唐王朝社稷江山的“战神”,受到帝王、朝廷的推崇。
而身披铠甲的骑狮文殊与驭狮人的全新组合,相较早期眷属成群的“文殊并侍从图”,也被命名为“新样文殊”。
新样文殊——身披铠甲的骑狮形象
南禅寺与金阁寺相距不足70公里,南禅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重建时,距唐代宗敕建金阁寺仅16年,村庙模仿“国家道场”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