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造像组,圈内为善财童子
此胁侍菩萨左前侧塑善财童子像,合掌躬身,侧耳倾听,既面对骑狮文殊,又面对牵手菩萨。据考证,这组造像所述为《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参佛母即释迦太子生母摩耶夫人的情节。摩耶夫人以身作则地讲述广大无边的慈母之爱和慈悲之心,而与摩耶夫人相互牵手的天王,应是释迦太子的生父净饭王。
善财拜谒摩耶夫人的题材将佛教大慈大悲与儒家传统孝道相融,属于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一种演变,在唐代十分流行,但敢于在佛坛造像中呈现的此种演变的确属罕见。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民间强烈杂揉佛教与儒家、尊佛重孝的伦理观念。
03
南北朝的佛寺布局,利用或改善大府邸或公府旧寺为佛寺,出现“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的格局。入唐以后,随供佛礼佛及讲经说法的需要,佛殿讲堂形制得以继续发展。
梁思成所绘佛光寺平面略图
佛光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具有唐朝宫廷殿宇规制规模和皇家宫殿气质气魄的木构建筑遗存孤例。
上:佛光寺东大殿测绘剖面图
下:东大殿内、外精美绝伦的唐代木构建筑
东大殿内外柱同高,“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明显分隔,正是最高等级殿堂造——金厢斗底槽的空间模式,将佛像充盈于内槽,内槽天花标高高于外槽,从而以横向展开方式形成了中央高起的佛坛空间和四周的廊道,非常完美地烘托了佛的核心地位。
而东大殿的礼佛空间不仅包含室内,也外延到室外高台,乃至对周遭自然景观的充分利用。
东大殿外景
佛光寺整体形成前院–后院–东大殿三层高度,从山门入,山门、文殊殿、伽蓝殿为前院;拱洞门脸和两侧厢房组为后院。东大殿则至于高台之上,坐东朝西,背后紧贴山崖。
从山门处仰视佛光寺
从山下拾阶而上到达寺院,大殿前礼佛后转身回望,视野开阔,山谷风光尽显。可以说佛光寺内部的空间关系,叠加地景格局,塑造出层叠的空间感知,内院—高台—远山,形成完整“观想”空间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