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主殿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的唐塑佛像组
左侧骑狮的为新样文殊,右侧骑象的是普贤菩萨
金阁寺经历“会昌法难”、“五代兵燹”,现仅余遗址。南禅寺大殿所置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菩萨三身主像,就成为中原地区目前所见遗存年代最早的“华严三圣”彩塑造像。
其中“上身内着交领中衣,外着有螺旋纹式胸护和腹护铠甲,胸腹间系有丁字型甲绊,神情严肃而刚毅的“骑狮文殊”,成为目前所见制作年代最早的一身“护国文殊”造像。“护国文殊”及其眷属善财童子、于阗王(驭狮人)组成的群像,成为海内外目前所见制作最早的“新样文殊”造像遗存。
南禅寺主殿内的唐代骑狮文殊彩塑
75年后佛光寺重建,作为皇家道场的佛光寺在平衡皇权和佛理间也有新了的突破,时值净土宗弥陀和弥勒信仰兴盛,东大殿在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之间接连并置三尊主佛即释迦牟尼、弥勒、阿弥陀,组成“新三世佛”,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
佛光寺东大殿佛坛佛像彩塑
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与左侧的阿弥陀佛、右侧的弥勒佛
共同组成“新三世佛”
“新三世佛”为唐代流行弥勒、弥陀二净土,华藏、裟婆二世界,以及密宗金、胎二界造像的融洽组合,体现了唐朝鼓励佛教“多宗并存”的国家意志和政策。
南禅寺主殿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法身)唐塑
而这种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法身)、弥勒佛、阿弥陀佛配置文殊、普贤菩萨的造像组合形式,在佛光寺东大殿基本固定下来之后,经后世继承发展,至明清时,已遍及中原、华南及东南沿海,成为当地佛众皈依、受戒、禅修、礼忏、荐祖等重要活动的场地。
随着最高统治阶层强化“国家意志”在佛教造像中的体现,寺院从官修到民建的造像规制样式逐渐统一,而南禅寺却因无人问津的村庙地位,默默保留了一丝造像自由。
南禅寺胁侍菩萨与护法天王牵手的造像
目前南禅寺大殿佛坛上遗存有一组国内罕见造像,即文殊菩萨右侧的胁侍菩萨与护法天王牵手的造像,两人面相慈祥,神态平和,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