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如果妄执着人与我的分别,就是踏上了凶险之路。
这句经文很有危险路段的路标提示作用。千万别执着在“我”字上面,容易发生危险!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以大觉悟为自己追求的境界,专注于此而不止息。
这个佛学境界很难达到。

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世人之所以有得失之心,就是因为妄执有我的存在;如果能了知无我的存在,得失的心便会熄灭。
这句经文的感悟:无我,就没有得失和增减的心理存在了。

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
无论何时何地心都要像虚空那样,不受染污,没有执著。
这句经文在说:怎么样做到无我?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佛。并不是靠思考得到这个心境,应当在实际出事的过程里保持这种心境,才叫做无所染着。

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
断除世间贪嗔痴而常常去求取佛之觉悟,到达超脱欲望的境界便能得到法喜大乐。
这句经文在俗世间的爱欲者来看,看不明白。因为佛的智慧不在爱的渴求,法的欢喜和快乐更不在欲望的境界里,所以世俗间的人,难以得到佛智,更难以体会法的喜乐。

所作众善为众生,悉以智慧而回向。
所做的种种善行都是为了众生,全部依靠智慧进行回向。
这句经文说,那些能够觉悟的人,他们的种种善行都会为了众生,他们会用全部的智慧回向给众生。

见佛闻法勤修行,如饮甘露心欢喜。
听闻佛法后勤奋修行,如同饮着甘露,心中欢喜无比。
这句经文告诉我们,心中欢喜无比的事情,莫过于听闻到佛法就勤奋地修行,这简直就像饮用甘露一般高兴。
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专心于佛法修行,从未有过动摇散乱。以慈悲之心和愿力,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来普度世间的众生。
这句经文高诉我们,做一个修行人,要专注自己的念头在佛法的修悟方面,不要有散乱晃动的心理。更要有慈悲的心肠和愿力,采取灵活机智的办法在世间普度众生。

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如果能远离一切的妄想执著,就能够达到大彻大悟的彼岸。
佛家认为,修行就是从妄想执着的此岸,向开悟放下的彼岸前进的过程。
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不被污染,不生执著,永远断除世间的贪爱烦恼,修清净之行,以利益众生。修行就是利益众生。
愿一切众生一心向佛,常遇无量清净福田。
希望一切众生能够一心向佛,常常到达无尽清净的福地。这是对众生的劝导。

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
彻底地清净,不再有种种愚痴贪著;身体和行为上的造业永远止息,心灵才善于得到解脱。
原来,身体行动就是渴望爱的表现,提下来就解脱了。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如果布施,当以众生为对象;一切都能舍掉,心中没有任何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