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好像前几天讲无念,你若心里总想着:“啊!我无念,我无念。”那又生出一个念。你无念的念,都是个念!你无念,要“有念若无,无念不滞。”你有念若没有了,无念根本就不存在了!你不要在无念中,又找一个无念。无念的念,那还是个念嘛!所以我们参禅就参“念佛是谁?”你就要找他:“哦!念佛是谁呢?”要这么找。找,你根本找不着;那根本没有一个谁啊!人就因为看不开,不知道没有一个谁,总觉得有个我。因为有我,就要找人;找人,就要:“啊!是谁呀?”可是你找,就是要不着相,就是叫你不要着住到“我”上。
“情存一念悟”:有这种情,就是情存;你心里有这种情感,有这种疑情。你的疑情是什么呢?你的心里存着一念悟:“啊!我现在是看着像虚空了,也什么都没有了。”这还存着一念的知,一念的见。存着这一念,以为这就是悟了。“宁越昔时迷”:这和以前迷的时候,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悟嘛!
“自性觉源体”:自性,这个觉悟的根源、本体,“随照枉迁流”: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觉照的;虽然有所迁流,但是它可是不变的。“不入祖师室”:我要不是到六祖大师的房子里,得到六祖的开示,“茫然趣两头”:还是两头跑呢!还是又落于知见上了。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一日问师曰”:智常有一天就问六祖大师说,“佛说三乘法”:佛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佛法,“又言最上乘”:又说有一个最上一乘。“弟子未解”:弟子我没明白,“愿为教授”:我请祖师教授教授我。
“师曰:汝观自本心”:六祖大师说,你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的心,“莫着外法相”:你不要向外驰求,不要着到外边法相上去。“法无四乘”:法没有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这法一乘都没有,怎么会有四乘呢?因为人的心自有等差,人心不同。所以“见闻转诵是小乘”:我给你说说什么叫四乘,这个不同的。见到经典,听见经典,或诵经典,这就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明白佛法,解释经义,这就是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你不单明白,而且你还能实实在在去修行,这就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所有一切法,尽通了;所有一切法,具备于自心。也就是所有一切法,尽在你心里,都通达无碍,你知道都是不出自心,所谓“万法唯心,心唯万法”。“一切不染”:你一切的境界不染着,“离诸法相”:把一切的法相,也都离开,“一无所得”:归无所得,“名最上乘”:这就是最上乘。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乘是行义”:怎么叫乘呢?乘,就是修行,“不在口争”:不是说在口里互相争论道理。“汝须自修”:所以你要自己修行,“莫问吾也”:你不要问我,我不能替你修行,要你自己修行;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不能替代你的。“一切时中”:你在一切的时候,“自性自如”:你自己自见本性,自己知道本性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