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女儿大婚之日。农夫一家喜庆洋洋,笑逐颜开地为到来的客人端出了“鸡肉”。到场的客人皆是一惊,大家都是农户,一年皆不见荤。这一顿怕是会掏空家里呀。农夫忙说,大家尽情吃,这个其实就是豆腐,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原谅。客人们顿时把提着的心放下去,新奇地尝了起来。
“太像了,这味道不比鸡肉差,可称之为‘素鸡’了”。一位客人惊讶地说。

此事很快就传到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耳中。
梁武帝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生活很是节俭。他喜出望外,认为这道“素鸡”很是妙,材料方便便宜,风味独特,也可照此做成鱼形、虾形等其他形状,让普通百姓也可以享用美食。于是,梁武帝颁令,全国各地仿效推广。就这样,素鸡不但在江南官方和民间都流传下来了,而且成为饭桌的一道重要菜肴。
同时,在梁武帝的强力倡导下,汉传佛教僧尼改变了原来食“三净肉”的习惯,戒酒茹素,清净口业,素食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

无独有偶,南朝时的高僧僧佑也曾遇到过同样的困惑。
僧佑的母亲年事已高,牙齿几尽掉落,但是她却十分喜欢吃鸡。尤其是她经常念叨出嫁时吃过的父亲做的鸿运旺财鸡。可能年纪大了总是爱回忆过去,这一道旺财鸡变成了母亲的一道执念。
但是这却难倒了僧佑。旺财鸡是不可做的。但旺财鸡又不可不做。
一天僧佑在斋堂吃斋,突然,斋堂的素菜给了他指引。我可以给母亲做一道“旺财素鸡”呀。想到这里僧佑想放下碗筷立刻跑到了厨房。
厨房的锅里正好还有几块豆腐和一些腐皮,高僧开心地捞了出来。就开始在厨房捣鼓了起来。旺财鸡的味道母亲已在高僧的耳边提过无数次,高僧早已熟烂于心。只是这一次,味道格外清晰。
当高僧端着这一盘菜出现在母亲面前时,老夫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父亲,穿越时空,向她端来了爱。老夫人当场无声落泪。高僧便知,他做对了。做对了味道,做对了“旺财素鸡”,做对了事。

现代,齐善素食
明朝中后期,福建一带开始流行吃素,并慢慢传到了台湾,逐步以新竹为中心开始传播起来。众多来往两岸的渔民,对素食的庞大需求,造就了泉州与台湾地区素食行业的繁荣。
清末民初祖籍泉州的彭振坤为传承祖业,并顺应新竹素食者的需求,于1902年在新竹开设了一家素食餐馆,取名齐善,专门向斋友供应“齐善素食”。“齐善”,取“众行善,广积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