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心经》仅有二百六十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佛陀二十二年所说般若部的核心,亦是整个佛法的精华。
修持《心经》,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观”、“行”、“空”。
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心,也空掉了,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第一个字“观”
观,有观照观察的意思。
观什么呢?观我们的内心世界。
内心世界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对境生心。对境不生心,对境不起念,那就没有烦恼了。
如何观照呢?观照、观察,从字面上来讲,都属于认识范畴的概念。
能观是智,所观是境。
能观是智。包括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功能。器官和功能佛教叫根与识,意根指的是四种心中的“肉团心”。
现代科学是把意识的功能归结于大脑,佛教的讲法是说认识的功能依托在“肉团心”上。
这是佛教对于人体的认识和现代科学之间的一些差别。
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加上六根是十二处。这十二个地方是意识能够产生和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十二处。在此基础上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
为什么叫界呢?六根、六尘和六识,每个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会错乱。
比如说我们要喝水,水属色法,为味界,舌是属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过程中,感受到水的清凉,不会产生火的感觉,这是舌识界。味界、舌界、舌识界,各有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