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知与行的距离缩短,甚至达到零距离,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
“行深般若”,就是要练习在最难排解的问题上,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人生最难排解的问题是两个,第一是财,第二是色(男女色之色)。
从古到今,起烦恼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归结到根源上,只是财色二字。
古人有云“坐怀不乱”,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还有所谓拾金不昧,就是在财字上下功夫。中国古代人的修养也都是在这两件事上。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怀不乱?
除了我们当下能够用功夫,平常还要训练这个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动心。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修养上做功夫。
比如说,每天最少背诵十遍《心经》,把心经里面的经文深深地印入脑海里面,留在八识田中,这就好像我们打防疫针、种疫苗一样,碰到任何传染病都不会感染。
修养功夫就是这个。念佛、拜佛、打坐、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件事,都是为了要在具体的引诱面前能够把握得住。
这还只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最坚固的大定。
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我们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第三个字:“空”
在行的同时,还要在认识上下功夫,就是空字。
在我们正式进入认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体悟到空是无常的、运动的、发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存在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