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两座城市名字“互为颠倒”,一在河南之南,一在山东之北
相较于武汉热干面,改良版的信阳热干面,有两点为信阳人所接受。一是选料讲究,面粉主要为产自北方的精粉面。这种面轧出的面条结实,有弹性,放在锅里不容易煮烂。

二是配料更丰富,先用鸡汤、芝麻酱、榨菜丁等十余种调料一拌,再洒上切碎的榨菜、翠绿的葱花、鲜嫩的香菜,最后淋上点儿香油。喜欢吃辣可以再来点儿熬得通红的辣椒油,即时拌、即时吃。还有人还喜欢在热干面里加入千张豆腐,肉末,或者豆芽以增味。一碗拌好味儿的热干面一端上桌,闻着就香气扑鼻,诱人垂涎。
5/“最不像河南”的信阳

信阳虽然地属河南,但因其地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地,其文化传统更迫近于楚。具体来说,就是信阳地域文化豫楚交融,商周、春秋战国以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
方言是一个地方所独有的文化印记,信阳的方言与河南其他地市就有着明显差异。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陷光州(州治今潢川县)并进行屠城,清帝下令以江西等地百姓填之,信阳地区现居民大多为古江西南昌、九江人的后裔。所以,清初信阳的主体方言应为赣语和客家话。

后数百年间,由于行政上属于河南,并与安徽、湖北交往密切,故逐渐形成了以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结合的方言,在形态上兼有三者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三者之间的过渡特征。信阳市区南部个别乡镇、光山县、罗山县、新县、商城县南部个别乡镇的方言大多有入声,实际上应为江淮官话黄孝片(又名楚语)。正是由于方言、饮食与风俗习惯有异于中原,所以,信阳才被称为“最不像河南”的河南城市。
6/信奉“ 爱拼才会赢 ”的信阳人

信阳人给人的标签,并不仅仅是爱吃、会吃的“吃货”,而且,从古至今,信阳人都有一股敢闯敢拼的不服输的精神。“开漳圣王”陈元光与“开闽三王”王审知兄弟,就是古代“拼搏者”的代表。
陈元光是漳州历史上的首位刺史,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仪凤二年(677年),陈元光承继父职,永隆二年(681年)授左玉钤卫中郎将、岭南道行军总管,正议大夫,漳州刺史。

陈元光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推动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实现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景云二年(711年),加号怀化大将军,讨伐潮州贼寇,战死沙场,追赠临漳郡侯,谥号忠毅。清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了神坛,受后人朝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