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两座城市名字“互为颠倒”,一在河南之南,一在山东之北
两百年之后的唐朝末年,由于强盗群起,信阳一带也未免袭扰,王审知兄弟率乡民5000人从军,由光州固始县出发,一路转战,南下入闽。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带兵攻取泉州,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最终统一福建,鼎建闽国,史称“开闽三王”。
“ 开闽三王”在世治闽四十一载,广施德政,保境安民,治发闽疆。五代十国时,其他地方尚在战乱之中,泉州、福州乃是一派繁荣景象。“开闽三王”还致力于拓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我省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陈、王等人的拼搏进取,就是信阳先民“爱拼才会赢”的楷模,也是后继者追寻的典范。
7/欲善其终,必固其始

如今闽台之地的许多姓氏的始迁祖,就是当年跟随陈、王等人转战南国的信阳固始的先民。 闽台一带,至今还流传着“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摆”的说法。 这两次南迁运动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福建,并深刻地影响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明末清初,闽南人渡海入台,成为该地区最早的开发者。据1953年台官方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唐朝淮南道的“光州固始”。

与此同时,闽粤老城区的贫苦百姓也远隔重洋,南下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与印度尼西亚群岛寻求新的生活,由此播迁海外。信阳地区,尤其是固始县,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因缘,成为中原地区向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中地,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靖海侯施琅、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爱国华侨陈嘉庚等先贤名人的祖籍地,有“中原第一侨乡”之称,被誉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8/新时代的回响

信阳人古已有之的开拓精神,在新时代也有非常鲜明的表现。比如,改革开放后,固始人又开启信阳人外出发展之先声。给老黄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来郑州时,发现各大菜市场里的固始人都占了绝大多数,满口的固始腔,成为当年郑州菜市场的一大特色。
其后,如潢川县的建筑大军、光山县的羽绒大军、新县的出国务工大军……便一浪接一浪地潮涌起来,为整个信阳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非常特殊的贡献。
9/千里之外的阳信同样精彩

在与河南信阳相隔了1600多里的山东省滨州市,有个县的名字,恰好与河南信阳“互为颠倒”——叫阳信。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平原开发中心地带,也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方,夏、商为蒲姑国领地,周为齐国地。秦属厌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阳信县,至今已有2400多年。
阳信县的得名,也很有意思。据《太平寰宇记》:“县在河曲之中。”据《武定府志》:“信水之阳也,钩盤河,径县境。至城南十里为信河。”按古为信水之名,且汉阳信故城,在今无棣县境,并无今县治,似有误。据《清史稿》:“县西南钧盘自惠民县入,迳红庙庄,一曰信河,县氏焉。”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之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故名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