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身在何处今成谜,古人今人观点难以统一
3/西出阳关
王维诗中“西出阳关”之阳关,是我国古代陆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交通咽喉。正因为如此,常常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袭扰。汉王朝为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才设关据守。 大概方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其位于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
“(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阳关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阳关与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玉门关与阳关设立的时间相近,但是,存世时间却有差别。相比较而言,玉门关存世要较阳关为久。自东汉开始,战事纷乱,丝绸之路三通三绝,海上交通日益兴盛,玉门关的位置几经迁移后,地位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到了唐朝,玉门关城日渐荒凉。唐代王之涣就曾发出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足见当时的悲凉。直到到宋代,玉门关被废除,终于结束了它历时1140年的使命。
而据巴黎馆藏的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记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由此可见,唐时的阳关已毁,仅存基址。王维诗中的“阳关”,其实是阳关名存实亡的旧址遗迹。
4/阳关何处
阳关被废后,阳关就只能在古人的诗文中偶尔露峥嵘。唐朝时的阳关旧址,大概方位可寻,但是,具体位置到底居于何处?古今专家的说法却不统一。
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但是,后来的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敦煌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西关遗址考》认定,“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
阳关旧址古今虽然有“争论”,但,“红山口”与“古董滩”相距不远,是山水相连之地,是不可分割的历史记忆。新时代建成的阳关景区,正好包容了这一切。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