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身在何处今成谜,古人今人观点难以统一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身在何处今成谜,古人今人观点难统一!唐人送别都到长安灞桥,王维送别元二,为何跑到咸阳?
1/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的送别诗中,给人留下影响最深的佳作之一,当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其诗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王维写给朋友元二的。元二何人?史无记载,应该是个职位不高的京官,元姓,行二,所以王维呼其为元二。“使”就是出使,指接受皇命(或朝廷之令)出京办事。“安西”,为唐代安西都护府之简称。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的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好朋友要离开都城长安,远赴西北前线办差,身在长安的王维依礼应置酒饯行。王维一路将元二送到渭城(即秦代咸阳古城,汉改渭城),把酒话别,至晚不休,二人又留宿咸阳,在小旅馆中彻夜长谈。天明时分,屋外下起了细雨,被朝雨一洗,街道净洁,街柳清新,当此良辰美景,王维又把酒相劝,与元二频频举杯:“老元啊,再喝一杯吧,你此去路途遥遥,出了阳关,你就是想这样喝,也没有老朋友这样相陪了!”
2/渭城柳色
诗的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维此诗写成之后,得到广泛流传,并被人披以管弦,是为《阳关三叠》(古琴曲),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所以,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还有几个别名:《阳关三叠》《渭城曲》《赠别》。
诗中的“柳色”并非只是抒写眼前景,更多的是在抒发别情。因为,在古代心中,柳树象征的就是离别,所以,才会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古代的亲友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此俗古已有之。比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中描写的,就是一个返乡老兵回忆别离亲人时的柳色的。
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更是客观地描述唐代长安的这种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离京东去之人,亲友惜别灞桥。元二此次是西去,所以,王维将送别之地,选在了西去长安50里的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