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魏征更毒舌,骂李世民为乱君,太宗不罚反赏,结果却被太子坑
帝王们为了彰显自己的绝对权威,自谓都是金口玉言,说出的话或做出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所以,能让帝王改变自己的主意的谏言,被称力可回天。因而,回天之力亦可比喻因正确的言论或得力的举措而扭转困局之力。
那么,在古代帝王的称呼中,谁最先使用天子这一称谓的呢?其实,最先使用天子尊号的,并非现实人物,而是远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神农氏炎帝。

据张岱《夜航船》“人物部”载,帝王的称谓曰“天皇始称皇,伏羲始称帝,神农母安登(亦称女登)感天而生,始称天子”。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最早称天子的人,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神农氏炎帝。
夏、商、周的君主始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之君主为“天王”(后世亦称其为周天子)。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遂自称“皇帝(秦始皇)”。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3/“回天之力”背后的谏臣

而与成语“回天之力”相关的,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朝中一位现魏徵齐名的另一位谏臣张玄素之间的角力故事。张玄素是何许人也?
张玄素本名朴,字玄素,蒲州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初仕于隋朝,为景城县(今河北沧州市西景城)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县令属官)。景城被窦建德攻陷后,张玄素被俘。窦建德久闻其才名,封他为治书侍御史。但张玄素以隋臣自居,却封不受,后张玄素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才接受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
唐灭窦建德,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唐太宗李世民亦久闻张玄素的名号,即位后提升他为侍御史,不久又迁给事中。

张玄素给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让他要大胆放权给属下臣子,这样才不致重蹈隋朝的覆辙。张玄素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事必亲躬。君主亲理政务的弊端是,日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日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所以张玄素建议唐太宗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
张玄素广招贤才的举张,很快就被唐太宗李世采纳了。张玄素作为谏臣的另一个出色表现,就是谏止太宗诏修洛阳宫,连与他同为谏臣的魏徵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贞观四年(630年),春风得意的唐太宗下诏修建洛阳宫。张玄素认为朝局刚刚稳定,天下百姓还没从战乱中恢复元气,就开始大兴土木,是为劳民伤财之举,于是上书谏阻。张玄素非常大胆地将唐太宗修建洛阳宫与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隋炀帝修乾阳宫相提并论,他要让太宗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