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女特工朱文起:35岁入伍,40岁成为特等功臣,50岁回乡务农
一个普通的针线包,为何进了革命纪念馆?背后的故事太感人!
1/博物馆里的针线包

2000年5月,一家位于山东荷泽赵王河畔的博物馆正式建成对世人开放,这家博物馆,就是由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共同筹资,并得到国家和贵州省资助而兴建的一座大型跨省革命历史博物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展厅,分为序厅,以及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儿女四个大厅。其中,浴血抗日厅中展出了一个特殊的针线包,针线包的主人,是一位普通的山东妇女——朱文起。观众可别小瞧这个小小的针线包,因为,它的主人朱文起的身份可不一般,朱文起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荷泽的民众中流传。
2/红色特工朱文起

朱文起是山东定陶县(现荷泽市定陶区)仿山镇游集村人,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那是个历史大变革的年代,出生贫苦的朱文起,从记事时起,就能深切感受到时局的动荡与变迁,以及穷人的生活艰辛。
由于家中地少人多,种下的粮食不够吃,没有被强迫裹脚的朱文起,从小就迈着一双“大脚”随母亲讨过饭,其后,又跟着父亲走村串户,做过小货郎。正是这种走村串寨的生活,让她接触到更多的穷苦百姓。尤其是见识了一群为了穷苦百姓谋解放的革命同志后,她的思想受到很大触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深明大义的朱文起,坚定地站到革命的一边,积极投身于边区的建设。1941年,36岁的朱文起加入党组织,完成了由普通的家庭妇女向信念坚定的革命者的转变。参加革命的朱文起,有了一份特别的职业——定陶特支女交通员,就是为革命传递情报的情报员,说得更透彻些,就是“红色特工”。
当时的信息传递不像现在这样先进,可以电话,可以网络,那时的鲁西南乡下,连发报机都没有,朱文起年在的定陶特支(后升格为定陶县委)要与上级的鲁西南地委及军分区联络,就得靠交通员人力传递。
朱文起有着一双解放脚,行动敏捷,最适合跑情报。 因为她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 行走在路上,不会引起日伪的注意。另外,她此前有讨饭与乡村货郎的苦难经历,“伪装身份”轻车熟路。从此,她开始了长达4年多的情报生涯,以讨饭和卖针线作掩护送情报,往返于抗日根据地和敌伪统治区之间。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身份”掩护,朱文起的情报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比如,1942年,她就安全及时地向日伪统治森严的定陶城内传递了许多上级指示和大批的对敌宣传品。后来,她又担负起定陶县委与鲁西南地委及军分区的联络工作,传送了大量的情报和文件。
3/乔装打扮斗敌顽

朱文起虽然“伪装”得很好,但是,时间一久,驻扎在封锁线上负责盘查过往行人的伪军仍然对她产生了怀疑——兵荒马乱的岁月,一个农村妇女为何敢如此频繁地穿梭封锁线?1943年夏的一天,组织上交给朱文起一份紧急情报,要求她务必于第二天天黑前送到地委。朱文起的这一次情报传递之旅,就没有以前顺利,还差点遭遇不测。
接受任务后,朱文起又同往常一样,换了件破衣服,将情报藏在贴身内裤的口袋里,挎上破竹篮子,拿上带有豁口的破碗,提起一根打狗棍,又装扮成乞丐就上了路。一路上关卡多,在定陶境内,她被敌人检查搜身两次。到了定陶与菏泽交界处的敌炮楼前,她又被4个伪军盘查搜身,衣服也被翻了个遍,竹篮被翻了底朝天,还把她“请”到炮楼内盘问,要她说明经常从这里过都干些什么。因为朱文起经常来往于这条路,已引起了炮楼伪军的怀疑。敌人威胁说,如不说实话,就把她送交给日军。朱文起这时开始跟伪军“ 飚演技”: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闹起来:“你们有种上战场上打去,欺侮我这要饭的老婆子算什么本事。”敌人没看出什么破绽,只得把她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