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最短小说,只有3句话25个字,能读懂就是历史达人
四月 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
五月 郑亲王济尔哈朗逝。
六月 封博果铎为和硕庄亲王。命名宫禁为紫禁城,后山为景山,西苑南台为瀛台。命内十三衙门立铁牌,严禁内监干政。
九月 定武会试中式者殿试如文进士。
十月 定纂修《玉牒》之制。
看看上述内容,也都是上层之事,无关民生的,为何要“靖民”呢?原来,《顺治皇帝大事年表》中隐瞒了一个秘密——顺治十二年并不“顺”治: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甘肃、浙江、安徽、青海、陕西等地不是涝就是旱,朝庭免去了这些地方的税赋,当然,也有赈灾。除了灾荒,还有匪患。
《清史稿·世祖本纪》:“十二年春正月戊子,官军败贼于玉版巢,又击藤县贼,破之。”这里的藤县,就在山东(蒲松龄也是山东人)。这一年,顺治皇帝还下诏,要求官员体恤民生,真实反应民情。这个诏书就是上面提到的《顺治大训》。
4/结语
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后,我们就可以理解蒲松龄的《赤字》了,它说的就朝庭赈灾、平叛和立诏的事。蒲松龄这是借谶语来讽喻时政(因为身为臣子,他不敢信口开河,否则自身难保),借玄幻(天上赤字如火)之形,行刺世之实。既然是谶语,就不能说得太明白,必得听起来似是而非,但可以知道个大概。这就是蒲松龄的高明之处,既揭露了现实,又能保全自己。
蒲松龄不愧是蒲松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语)”,就连黑人都黑得这么隐晦、文艺。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既要有能杀敌的匕首,又要披上防身的盔甲,这样才不会无辜丧命。与蒲松龄一样,在持续安全战斗上,鲁迅也是此中高手。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