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意识到这种包销模式的弊端,邮轮公司也试图强化自己的官方销售渠道,但市场价格已被打乱,同样的仓位,旅行社尾单2000甩,你官方搞双十一大促还要卖3000 ,怎么竞争?
现在邮轮公司可谓进退两难,做梦也想摆脱对旅行社和OTA的渠道依赖,可一旦分手,自己根本无力完成每年几十万单的销售任务,立马就得亏钱,但长此以往,行业口碑和潜在盈利空间都会受到影响。
话说回来,尽管有喜悦号狼狈离场在前,可今明两年,皇家加勒比、歌诗达、地中海、星梦等巨头依然不断把最新最大最好的船派到中国市场,说明眼下的包船模式虽然弊端显著,但邮轮公司还是有的赚。
喜悦号的离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诺唯真中国公司自身管理不善(很多游客写游记都吐槽过喜悦号硬件好,服务差),加上喜悦号的设计理念太过高端,与中国偏低端的客群不匹配(全球首创的The Heaven私密套房,真的是“海上头等舱”,报价上万元,面对中国大妈怎么卖不动……)
树挪死,人挪活,面对如此特殊的中国市场,邮轮公司的经营策略也跟着本土化,发现了在中国特色市场还是可以赚大钱的奥秘。
对比我这次坐的专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歌诗达“威尼斯号”和4年前乘坐的歌诗达“赛琳娜号”,能明显感觉到功能布局上的差异。
相比更适合欧美人消费习惯的邮轮,我目测下来,中国特色邮轮有这么几个变化——
一、因为中国人特别喜欢买买买,船上免税店空间大幅增加;
二、中国人没有很强的酒吧文化传统,酒吧和舞厅数量明显减少;
三、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索性把原本一部分留给酒吧的区域建成收费麻将室;
四、中国人喜欢挤在自助餐厅吃吃吃,自助餐厅的座位有所增加;
五、中国人喜欢赌博,赌场面积也有所增加;
六、中国大妈喜欢唱K,过去只有一间免费KTV,大妈们为了点歌抢破头皮,现在单辟一块收费KTV区域;
七、中国人没那么喜欢健身理疗,健身房和水疗中心面积缩水;
八、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特定宗教信仰,国际邮轮上标配的礼拜堂(Chapel)也砍掉了。
其中最有商业价值的一条,就是免税店。
邮轮运营成本极高,船票收入几乎都用在支付运营成本上了,真正的利润空间,来自船上二次消费。
由于劣币驱逐良币,客群整体消费能力下移,中国游客购买付费饮料、餐饮和照片的比例都低于西方游客,中国大妈的逻辑是:有免费的餐食,为啥还要另外掏冤枉钱买吃的?
但我仔细观察过,大部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大妈,哪怕收入不高,一旦出门旅游,在购物这件事上很容易在导游的忽悠攻势下丧失理智,“激情购物”,走入邮轮这么高大上的旅游场景后,哪怕自己依然舍不得付费吃喝玩乐,却很舍得花大价钱买买买。
这和旅行社安排的岸上坑爹免税店,一样有很多人拼命买买买是一个道理。
原因有二。
一是信息不对称,对商品真实信息缺乏了解,上万元的缅甸翡翠和田玉,真假难辨,一冲动就剁手了,血流不止都不带一声叫的。
二是中国人特别好面子,好不容易出趟国,还是坐邮轮这么高大上的洋玩样儿,不带点什么回去,对不住自己呀,更何况风声早就放出去了,还不得给七大姨八大姑带点啥回去,否则准给人家唠话柄,在背后指指点点……
就像很多中国人舍不得每年花几百块给自己做个全面体检,觉得浪费,却舍得每年花几千元给爱车做保养,因为车是自己的脸面。
记得去年春节有个新闻,说媳妇参加淘宝活动搞到两张免费电影票,好心请婆婆一起去看电影,本来一路上有说有笑,结果婆婆知道这电影票是送的,立马破口大骂,说媳妇抠门不孝顺,要儿子马上离婚……
婆婆的逻辑是:好不容易一年到头省吃俭用攒点钱,过年就绝不能再省了,该花的钱一定得花,你过年请我看场电影都不舍得花钱,我还能指望你以后对我好?呸!
摊手~
相比传统购物团,邮轮上无论买烟酒奢侈品,还是面膜手办礼,一是免税,二是没有高昂的实体店地租,的确比国内便宜不少,加上品质也有保证,不怕被坑,所以这一块业务上的收入,中国市场比欧美市场高得多。
05
东拉西扯这么多,并不是要黑邮轮,也不是刻意吐槽中国大妈,而是帮大家从企业视角,看清市场表象背后的底层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