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高铁建设的如火如荼对于航空业影响较为有限,而如今高铁建设的步伐趋缓,影响还能有几何?(依据最新国办消息: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不足80%原则上不得新建平行铁路)。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中国高铁和民航目前整体上还没有构成直接竞争,它们现在都在蚕食公路运输的份额(大致的传递过程是:高铁吃掉500公里以内的公路份额,民航吃掉800公里以上的铁路份额)。随着高铁培育市场后带来的(提价),以及高铁票价的固定性(淡季机票更具性价比)。依旧不乏相当的消费者是乐意青睐乘坐飞机。
而当前国内航线的平均行距在1400公里,因此则更多考虑空铁联运带来机场辐射范围扩大带来的需求利好。
根据春秋航空的过往时刻表整理,公司低于800公里航线的数量占比仅约10%多一点,整体的航线结构上避开了高铁的直接竞争。
05
春秋航空成长逻辑:紧密结合行业趋势,十年或有五倍空间
李迅雷曾说,中国有约10亿人没坐过飞机。
从人均乘机次数看,这话并不夸张。2019年我国民航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乘机次数仅0.47次,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87次,美国是2.48次,还有这不小的提升空间。
依据民航局的政策目标,2030年人均乘机1次(空客的预期是0.92,两者差别不算大)。2015-2019年,民航业人均乘机次数CAGR为10.09%。从0.47到1,即有着2.12倍空间提升,即未来11年保持着复合年化9.47%的速度增长。不算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市场份额方面。全球低成本航空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25.9%提高到2020年35.2%,而且还在持续扩张。(例如疫情影响之下,低成本航空从19年的32.9%增至35.2%,而全球传统航司倒闭却40余家)。
我国低成本航空占国内航线市场份额自2010年的4.7%到2019年的10%左右,远远低于全球32.9%的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民航局大众航空的战略重视以及航空业整体份额的提升,按照预测未来十年低成本航空的市场份额或由当前的10%分别提升至20%(结合官方与机构得出),那么尚且有着2倍的空间。
尽管21世纪头十年美国航空业经历了至暗时刻,相关航空股可谓数十年不涨。不过回过头来看,还是再次印证上文所表达的航空业与GDP发展正相关的结论。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航空业进入亏损周期,2001年至2005年,美国航空业共亏损超过600亿美元。在2006年和2007年获得短暂的盈利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使得美国航空业陷入低谷。
直至2010年以后,美国经济逐步恢复,航空业再行步入上升周期。而在此期间西南航空自2008年金融危机推动航空业的并购整合,外延扩大规模。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如若从09年低点算起至今,也已有着十三倍左右的涨幅。即便是去年美国极端疫情的冲击,西南航空也是在不断创新高中度过。
虽然受制于中国国情,春秋航空的运营模式及发展与美西南存在一定差异,但春秋航空保留了低成本航空模式重要的核心——高水平的运行效率。因此也有着趋同之处。
综合来看,我国尚且正处于复兴崛起的阶段,发生系统性风险较为可控。乐观来看疫情恢复后国内低成本航空的市场空间或约有着10年5倍左右的成长空间。对应复合增速17%左右,这与近几年春秋增速较为匹配。春秋航空作为国内低成本航空龙头,借着疫情机遇实现扩张,未来增速或是要高于这一数值的。
06
逆境之下抢先卡位,下沉市场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