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籍山东,筹办团练。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王懿荣看到国家内忧外患,而慈禧仍大操大办“万寿庆典”,即毅然上书《吁请暂停点景但行朝贺疏》。此疏一上,满朝为之变色。当时许多朝臣都为筹办庆典去讨好慈禧,想不到王懿荣却反其道而行之,与王懿荣交厚的友人都为其捏了一把汗。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军队由朝鲜半岛打到辽东半岛,又由辽东半岛打到山东半岛。王懿荣看到战火蔓延到自己的家乡,心急如焚,愁虑彷徨,寝食俱废。其又给光绪皇帝上疏请求回籍兴办团练,以御倭寇。
光绪皇帝采纳了王懿荣的意见,任命其为山东团练大臣,命兵部“刊该关防,并请发给勘金”,着户部借支银2000两,以作筹备之需费用。
3月9日,王懿荣经过长途跋涉,在莱州府会见了山东巡抚李秉衡,至此才知道北洋水师已全军覆灭,威海已经失陷,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陆军统领戴宗骞等,已全部殉国。王懿荣忍住悲痛,不顾沿途劳顿,立即与李秉衡商谈布防及巡视团练事宜。
3月22日,王懿荣一行来到了黄县。黄县团练总局董事候选知县山民、四品衔候补员外郎丁世常等人向其汇报了黄县团练组建、训练、巡查、值勤、筹款、开支等事项。王懿荣听了汇报,认为黄县是登州府办团练行动快、组建实、范围广的好县,“办团练认真扎实为全郡第一”。
3月25日,王懿荣在黄县检阅团练队伍操练之后,甚为满意。即起程赴府治蓬莱。次日,王懿荣视察了登州蓬莱阁炮台,表彰了日前提督夏辛酉亲自率守军向三艘日舰发炮轰击,使日“吉野舰受创,急回旋挂白旗后逃遁”的抗战事迹,亲笔题写了《郓城夏公印辛酉字庚堂德公碑》。
王懿荣巡视10县团练,也看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指出:登州原有团练,“因而不练,不如不团”,“无粮无饷”只是徒有虚名。因此,其建议“以城防勇例,济以资粮银,月二两钱,一旦寇王,率众登陴,以守为战”。为了使团练具备一定规模,其又提出每县至少须500人,不足以别县补之,再不足以招募莱青一带补之。“十县合有5000人编成10营之数”,使其分扎于10属之间,平时逐渐更替交换,使之各与乡团相互演习,联络一气,扩大声势,以壮其志。如倭寇沿海来袭,每使200人,合乡团共守一城,“以明指挥防御,盖不能战者亦不知守。其可以率3000人,和尾随大军之后”,为之接运粮草,或截击败寇之余,以之夺粮断道,其平时熟本地山川险要,或扼堤岸,或出偏师,以补大军所不足。
正当王懿荣指挥团练奋勇杀敌之时,朝廷却派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代表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把中华民族若干利益出卖给了日本军国主义。
王懿荣闻听,义愤填膺,日夜不能寐,仰天长叹写下绝句: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类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5月17日,王懿荣接到朝廷上谕:“和议已定,勿庸招募,著即回京供职。钦此。”王懿荣此举,在当时贪腐成风的晚清官场上确实独树一帜,难能可贵。然而,轰轰烈烈的办团练之举,顷刻烟飞云散了。
保卫京城,以身殉国。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八国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犯。6月17日,朝廷上谕:着兵部侍郎李端遇、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办理京师团练事宜。王懿荣接到圣旨,仰天长啸:“此天与我以死所也!”其明白为国殉难的时候到了。保卫京城责任十分重大,在这个时刻偏偏李端遇又患病了,重担就落在王懿荣一个人身上。王懿荣起五更爬半夜筹划团练事宜,轮流值日巡逻城际,严阵以待,随时迎击来犯之敌。
王懿荣身为京师团练大臣却没有军事指挥权,下属千余人,半是老弱残兵,而且缺乏武器,在敌人的洋枪、洋炮下形同虚设。王懿荣在极其艰难条件下,仍日夜操劳,“往往夜晚漏三下,未即就眠,心力交瘁,殆难言喻”。其操练兵马,准备抵抗八国联军,一旦兵败城破,决心赴难与京师共存亡。此时八国联军各国陆续增兵,已达到2万余人。
王懿荣在锡拉胡同11号住宅,第二个院落有一个小花园,花园中心栽有一棵高大的枫树,枫树下有一口深井,平素为安全起见,王懿荣叫家人在井口上放了一块大横石,并请石匠为井做了一个围栏。当八国联军占领大沽口炮台的消息传到北京,王懿荣预感到时局愈发严重了。其亲率仆人将井淘深,面对这口老井,意味深长地对家人说:“此吾之止水也。”这是告诉家人,一旦城破之日,这口井将是其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