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承家传,少年神童。
1845年7月12日(清道光二十五年农历六月八日),王懿荣出生在山东福山县古现“太史第”高大房屋里。按族谱排名贻榘,祖父王兆琛则为其取名王懿荣。懿荣二字,取自《东京赋》:“东京之懿未罄,令彰于邦国,每钦忠懿”;《魏书·南安王桢传》:“懿范也”;陶渊明曰:“草荣识节和”“欣欣向荣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系王懿荣家族第十六世孙。由此可见,王懿荣祖父为其取的名字,既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寄予了深切的传承家学厚望。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王懿荣5周岁,开始接受正规家教,在本族长房房舍“有棣堂”读书。王懿荣启蒙老师是其外叔祖谢斅之,后又拜母舅谢焕韶等人为师。谢氏也是当时福山望族,原籍安徽宣城,始祖谢魁一在登州千户所任小旗官,明洪武初,调防登州卫福山备御千户所,遂隶福山籍,以谢乃实、谢乃果兄弟一榜双进士,谢氏共考取进士6人。
王懿荣母亲是谢乃实玄孙女、谢牧之女儿。谢牧之,福山西关村人,官至虎门、澳门同知。王懿荣母亲知书达理,深明大义,对王懿荣家教十分严格,在王懿荣牙牙学语时就教王懿荣背《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稍长又督促其学《千字文》《三千字文》《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书籍。王懿荣在母亲及老师的教育下,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吟诗作对,才思敏捷,据《福山县志稿》记载:“有过目不忘之誉,时誉神童。”
正当王懿荣学业有进之时,王家突遭变故,祖父王兆琛在山西巡抚任上,获罪遗戍新疆,家产被抄,家道从此中落。此时,王懿荣已记事,亲眼目睹了家庭的突变,世态炎凉,在其幼小心灵打下了深深烙印。据李宝嘉《南亭笔记》记载:“王廉生祭酒,官翰林二十年,喜金石书画,一贫如洗,典衣绝粮不顾也。书法雄健尽脱楷气。性耿介,好诙谐,动辄玩世,使酒骂座,同官均侧目,有‘东怪’之称。”王懿荣耿介怪癖的性格无不与童年的家庭遭遇有着密切关系。
1859年(清咸丰九年),王懿荣随母进京,与时任兵部主事的父亲团聚。这期间,王懿荣先后受业于表伯张恩煦先生。张恩煦当时在京读书应试,义不容辞担负起王懿荣的学业。其授王懿荣《朱柏格言》《增广贤文》等。
1860年(清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王懿荣父亲王祖源奉旨回家乡登州办团练,王懿荣随之到济南,就读于济南泺源书院,深受当时遭贬的咸丰八大臣之一书院山长匡源赏识。王懿荣在泺源书院成绩优异,肄业回京。又拜礼部员外郎周悦让为师。周悦让经学造诣很深,被称为经学大师。师徒二人性情相投,又有同郡之谊。其对王懿荣学业、入仕、思想都产生重大影响。据《福山县志稿》记载:“懿荣幼承家学,不屑于章句、帖括。”对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韵学,无不深入研究。
金石之学,备受推崇。
1862年(清同治元年)秋,王懿荣参加顺天乡试。其第一次参加乡试,以深厚的经学功底,极用心作好八股文试帖诗,答卷呈上后,很快引起考官注意。考官许其光,翰林院资深编修,阅读了王懿荣的卷子,以为是“奇文”,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推荐给主考官,结果未被主考官认同。
王懿荣第一次科考失败并没有伤心,而是把精力和兴趣都放在金石文字考据与收藏方面。与其往来密切的都是当时著名学者、金石名家,如陈介祺、赵之谦、潘祖荫、吴大澂、李佐贤、胡澍、缪荃孙、王瑾、张之洞、张佩纶、鲍康等,甚至与身居高位的李鸿藻、翁同龢亦交往颇深。其中,王懿荣与陈介祺往来最为密切。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王懿荣28周岁,而陈介祺60周岁,都爱好金石文字,学术交流把他们相互吸引串在一起,二人的交往在当时的金石界堪称佳话。王懿荣与陈介祺是晚清时代具有独特贡献的两位金石学家。在王懿荣与陈介祺十二年交往的书函中,目前可考共有七八十余封,其中,谈论金石约有六十余封,千字以上的就有20余封,最多者洋洋三千字,实是一篇篇学术论文。他们讨论治学方法与途径,纵横古今,宏论博述,涉及面广,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探讨金石领域的义理和规律,即以“理”究源,衡以学术,坚决反对主观臆断和猜测的学术观点。
期间,王懿荣还与潘祖荫、吴大澂、李佐贤、胡义赞、赵之谦等多人讨论金石,撰写了许多金石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南北朝存石目》《汉石存目》《说郘钟》《说匽侯鼎》《说齐子中姜鎛》《说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