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世祖王燕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又擢日讲起居注官。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擢太子府右春坊右赞善官。后又擢翰林院侍读、侍讲。
十二世祖王启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擢云南道监察御史。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署兵部给事中。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外放河南开封知府,后又擢开封、陈州、许昌道台。
十三世祖王森长,进士,官至同州知府。
十四世祖王兆琛,即王懿荣祖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官。1827年(清道光七年),擢江南道监察御史。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擢四川布政使。次年,擢山西巡抚,成为王懿荣家族第三位封疆大使。
十五世祖王秉燮,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十五世祖王祖源,即王懿荣父亲。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考取乙酉科拔贡,朝考一等,候选教谕。1856年(清咸丰六年),授兵部主事。1859年(清咸丰九年),奉旨返乡筹办登州团练,次年,奉旨回京,擢升兵部员外郎官。1865年(清同治四年),外放四川龙安府知府、迁成都知府。1883年(清光绪九年),擢四川按察使。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抱病东归,次年病逝,朝廷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封典。
著书立说,享誉海内。
王懿荣家族不但世代为官,而且是诗书传家著书立说的世家,其先辈们,熟读经史,学问渊博,多有著述行世。这些家族精英的著作,对福山文化教育产生重大作用,有的在福山文化史上,甚至全省、全国都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传世著作有:
八世祖王道增,《福山县志稿·王道增传》载:“一生内无匿情,外无讳事,见义勇为,敦得不怠。”其终生学习《左传》,著有《左传批注》等。
九世祖王骘,致仕后,为后代立下了“志仁择死地,临危忌沉吟”“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的家训。著有《养素堂文集》《义圃传家集》《大司农奏疏》等。
十世祖王 ,著有《王太常集》《王太常诗集》等。
十一世祖王柔,少年从同县进士刘元声学习经史,深得其奥旨,“行文有奇气”,深受登州学正陈恂赏识。著有《东牟奏议》等。
十一世祖王杲,据《福山县志稿》载:“离任时,吏畏民怀,百姓多攀授不忍别,赴送者动数十里不绝。”晚年极喜欢创作笔记小说,将其看到、听到轶闻逸事,搜集整理,编成故事,取名《秋灯丛话》十八卷。
十一世祖王检,著有《西园奏疏》《西园诗集》等。
十二世祖王希旦,著有《炳东文集》等。
十二世祖王善垲,1796年(清嘉庆元年)外放云南省澄江府知府,期间,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著有《滇南诗抄》等。
十三世祖王厚庆,著有《蒉山房诗集》等。
十三世祖王延庆,著有《周公年表》《学丰斋诗抄》《聊斋注解》等。
十四世祖王余晋,著有《静香移屋试帖》《静香移屋诗集》《周易证象朝闻》《古雪堂文集》《古雪堂诗集》《求六轩文稿》等。
十四世祖王余英,曾带头捐俸,修缮岳麓书院,在书院讲学。著有《四书求是》《镜山草堂四书文集》《镜山草堂诗集》等。
十四世祖王兆琛,著有《正俗备用字解》《重韵辨义》《御史奏议》《巡抚奏议》《眄堂书屋集》等。
十五世祖王延庆,晚年致仕后,以“小示现山人”自号著书立说,著有《史泽子氏译史年表》《周公年表》《学丰斋文集》《时文左文胎产心法》《聊斋注解》《医书》等。
十五世祖王德瑛,《福山县志稿》载:“历任河南扶沟、舞阳、安阳三县宰,临治宽大,理讼平允,拔俊才,恤孤贫,完国税,无苛求。遇差遗无派累。三任知县,所至有政声。著述甚多,均载艺文志。”著有《莲墅文集》《莲墅诗集》等。
十五世祖王祖源,一生酷爱金石,以道德文章著称。其编著书籍甚丰,著有《判花轩集》《急就篇直言》《尔雅直言》等,统编于《天壤阁丛书》。
传承家学——发现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荣秉承家传、好古嗜学,对金石文字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每有所得,虽“典衣”“倾家”在所不惜,自称“好古成魔”,有“书痴”“墨痴”之称。其金石文字著作,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有些还成为金石文字学工具书典籍。
王懿荣在学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发现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研究,重新确定了殷商历史,将中国文明上溯千年,并引发了殷商文明的发掘与探索,使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对中国考古学史,甚至世界考古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