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学方面,宋代很重视各种医药书籍的修订。北宋时先后修订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本草衍义》等等。
其中的《图经本草》系苏颂整理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配有图样的本草书。
《证类本草》为北宋末年唐慎微私人修纂而成,收录药物1700多种,对各种药物的禁忌也作了介绍,还收录了许多单方。因为此书不仅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还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成果,曾一再为宋朝政府修订出版。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出现以前,它一直是本草书的范本。
《本草衍义》为北宋末寇宗奭所撰,收载药物虽不多,但颇多有见地的科 学见解。《证类本草》和《本草衍义》这两部医药书,对医药学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宋代医学的进步,还突出表现在分科更加细致及诊治技术之提高方面。唐代中医只分四科,宋代分为九科。其中以小儿科、产科、针灸科最为有名。当时的儿科医生已能区别天花、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并各有专门处方。产科方面,已有专门介绍顺产、难产各种情况的著作出现。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杨子健《十产论》,分别是小儿科和产科的代表作。

针灸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成就是北宋前期王唯一所著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其所制作的两具针灸铜人。这本书在后代一直是针灸科教学的重要参考书。针灸铜人的构造精巧,造型逼真,使针灸图像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长期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宋慈于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 写成的《洗冤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它记述的内容广泛,包括人体解剖、检验尸体、检查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的方法等等。这部法医著作,比西方最早出现的由意大利人菲德里于公元1602年写成的法医著作,早了300多年,受到国际法医界的广泛重视,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在建筑技术方面,宋代也有相当可观的成就。
北宋时期,政府的主管机构将作监很重视建筑技术的规范,于元祐六年(1091)编成《元祐法式》。接着又由李诫重新编修。李诫用了6年时间,于元符三年(1100)编成《营造法式》一书。 该书对历代建筑经验及宋代建筑技术成就作了系统的总结,对各种官府建筑的用材选择、各种结构的坡度标准、各种技术操作,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而且图文并茂,有许多极珍贵的建筑图案,它不仅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和定型方向发展的标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这部书所规定的各项建筑技术制度,对后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宋代的建筑,以塔及桥梁最为著名。塔以砖塔为主,也有木塔与石塔,外观多呈楼阁样式。开封祐国寺的“铁塔”,建成于北宋庆历元年(1041), 底座呈八角莲花状,共13层,全用预先烧制好的琉璃砖砌成,因外表颜色如铁,被称为铁塔。九百多年来,尽管有过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塔基有所下沉,但整个塔身迄今纥立在开封市内,可见该塔建筑之坚固。
著名木工喻浩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在开封开宝寺所建的福胜塔,也是8角13层,高达120米,是一座木构塔。著名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都在宋代由木塔改建成砖塔,又于南宋时先后改建成石塔,并一直保存至今,反映了宋代石结构建筑的高超技术。
桥的建筑,以北宋都城开封的虹桥,泉州的洛阳桥、安平桥最为著名。
虹桥是这时期木拱桥的代表作,全用木梁连接成拱,跨径近25米,净跨约20米,拱矢约5米,桥宽8米,不用支柱,桥下可以任船随意航行。这种木拱结构犹如长虹飞越河上,是桥梁建筑中的一件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