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乾隆皇帝游园过后,寺庙住持送上了一碗豆腐羹,乾隆一看,这碗羹里白丝像云朵一样散开,中间又点缀着黄色和绿色的菜丝。

豆腐羹
伴随着这碗汤羹而来的还有一阵清雅的香气,乾隆本身就喜欢豆腐,遇到这样精致的豆腐羹,更是极为畅快。
入口之后顿觉浑身温暖,乾隆大喜询问,住持这道菜的来历,住持说这道菜,是出自寺内一位高僧文思和尚之手。
所以取名为文思豆腐,这道菜制作的关键是一个静字,要将豆腐切得千丝万缕细而不断,于是乾隆命令随行的厨师,都向文思和尚学习这道菜的做法,以便自己在宫中也能吃到这道菜。
回宫后,乾隆皇帝认为如果能在皇宫的大型宴会中,能够加入汉菜的精华,不仅可以改良御膳的口味。还可以向天下人昭示,我大清满汉一家的态度。
然而不久之后,乾隆皇帝就遇到了一个让他耳目一新的厨子,就在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时,他住进了苏州织造普福家中,普福自然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好好招待戴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吃过了大喜,其中一道精烤鲫鱼深得他的喜爱,便把普福家的厨子张东官招进了宫。

烤鲫鱼
据《乾隆江南节次照常膳》记载,在正月的第十一至二十八,这短短的十几天内,张东官的名字共出现了二十八次,皇帝可以算是一顿饭都离不开张东官。
据历史记载,清宫仅仅养心殿一个御膳房,为皇帝食用服务的人就有,几百人之多。
那么张东官又是怎么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满汉全席的关鍵改良者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仅把之前的菜做得非常好,还经常会别出心裁,研发新菜。
其中张东官研发的苏造肉,让乾隆皇帝赞不绝口,从此苏造肉名声大噪。

苏造肉
后来流入民间,因穷人吃不起猪肉,便将原菜中的猪五花肉改成了便宜的猪内脏,煮出来的猪肚猪肠同样酥烂醇香,再加入面粉烙成的火烧同煮,便成了北京的一道名小吃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
除了苏造肉之外,张东官利用苏灶,把苏州菜的制作方法加以扩展,创造出了苏造鸡,苏造肘子等系列特色菜。
宫里所留下来的《皇帝御膳档》,就记录了五百多道苏州菜,如今有的民间菜馆里,还在做的苏造肉,苏造肘子,就是张东官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据清宫档案《御茶膳房档》记载,张东官还创制了一道外酥里嫩酸甜开胃的糖醋樱桃肉,这道菜的具体工序早已经失传。

糖醋樱桃肉
曾经为乾隆所钟爱,后来传入民间,由于民间厨子难以还原张东官的精妙的烹制方法,只能改用造型简单的里脊肉条制成,流传至今的糖醋里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