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者根据颜书柔中有刚的特点,采用雄劲深邃的刀法,完美清晰地表达了原作的笔触美。因此宋代书法家苏东坡称赞说:“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所以它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和珍惜,争相拓摹,都以得到一份拓本,引为幸事。

这样一块珍贵历史文物,在我国兵燹频仍的历史上,可说是历尽劫难。据《陵县志》载:相传元朝就把碑由神头东方朔祠,移至城内建亭于大堂之侧。康熙六年地震,大堂和碑亭倒塌,碑下半部埋入土中百年,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县令汪本庄才挖出来,重修碑亭,安置其中。后来碑亭又倒,颜碑复陷泥潭。日寇侵华期间,竞用此碑作厩门口的垫石,人践马踏,严重损坏,如今下部字迹已经脱落,难以辩认了。
1945年,陵县解放了,历尽沧桑的颜子碑,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政府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1964年省文化局拨款重修碑亭加以保护。“文化大革命”中,将碑亭封闭,未受到破坏,197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东方画赞碑》的复制经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文化的春天到来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各领导机关,除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外,对文化事业也非常重视。《东方画赞碑》为我国书法瑰宝,虽部份损坏,但原碑尚存。而颜真卿撰并写的《东方朔墓碑》则已遗失。1982年夏发现《墓碑》拓本,经县委研究,决定影印碑帖。由高登岩、窦金海、尼清云、李效祖、刘玉五位同志负责。后因印价昂贵,便决定复制《墓碑》。遂于同年12月五位同志亲赴泰安,与中国建筑石雕公司商妥,并签订了复制合同。1983年1月,县委又认为《东方画赞碑》,系历史珍贵文物,既已剥蚀近半,也应另行复制,永传后世。于是高登岩等五位同志又去泰安,与石雕公司就复制《画赞碑》的方法和价格,达成了协议。为了碑石质地坚韧不易风化,他们选用了泰山花岗岩石。为不失颜书风貌和刀法深邃与原碑相同,推由李效祖同志负责,根据宋拓本与原碑字迹对照,进行双勾,并由大家边审、边讨论,然后定稿。


李效祖同志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劳动,完成了双勾任务。雕刻开始,为慎重起见,先组织技术人员两次来县参观原碑。然后又采取一边刻,一边检查,逐字验收的办法,一点一画与原碑不同,也要纠正。同时还由谢龙堂同志拓片,再从拓片上检查缺陷,加以修改。石雕公司赵继盛、张广奎、李和勇三同志,也都各自发挥特长,一丝不苟,自始至终与之积极合作。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高登岩等五位同志,先后十一次去泰安,圆满完成复制任务,于1983年末运回我县。1984年初,由曲阜请来古建筑队,开始修建碑亭,年底竣工。在整个制碑、建亭和落成典礼过程中,县委高传杰和李宝善书记,许洪军和周庆芳县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极力筹措款项,不时过问;又得到丁方明副省长的支持和省财厅、省文化局、省旅游局、德州地区的资助。在各方面的支援下,才得以全面完成,使此珍贵文物,重放光彩。
“颜碑亭”落成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