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鞋街另一家商店拆除平房铺面,新建两层楼房,名曰启明斋。具体地点在后来的五交化门市与针织品门市连接处。1930年开张。店主黄天科,城北大巷人。该商号同样经营文具纸张(包括重贡纸、丝纸、色纸、老式账簿)及儿童玩具为主,兼营批馆业务。这是鞋街首座新建成的楼房。
另外,王昂青在鞋街有几处行铺间馆,其中一处叫“天合楼”。抗日胜利之后,这些行铺间馆一一被当局没收,其中有两处解放后成了新华书店。“天合楼”成了新华书店仓库。20世纪末已随中山路一并改建。
打金铺
民国时期,澄城有打金(银)铺三家。其中,陈宏合打银铺在关部街,其余两家在鞋街。蔡英合金铺在楼下头,坤记酒楼隔壁(今友谊商店金行):侯茂合则近龙潭池角。金银三“合”,在澄城呈鼎立之势。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澄城有金铺七家。
饭店·服务
饭店
清道光年间,澄城南门外开设有两兴饭店,城内有贵合、天和、金菊园三个承办筵席的桌铺。所谓承办筵席,原因在于澄城历史上,那些大户人家,不习惯于上酒楼宴客。他们家中厅堂宽敞,宴客大有场地,也可增加热烈气氛。因而,不管婚丧喜庆,老人寿诞,番客回乡,各种名堂,都喜欢请酒楼来家中承办筵席。许多酒楼也个有固定关系户挂钩。祭神、祭祖的五牲、棵品,也都由桌铺办好送来。

原楼下头坤记饭店
清末民初,澄城经营酒席、饭菜、面食的饮食店相继开设。抗日战争前,澄城有十二家桌铺。南门头关爷宫前、寺后街、四水归一带成为各种饮食摊集中摆卖的闹市,小食摊、肩挑贩遍布街头巷尾。
日本占领澄城期间,饮食生意衰落。抗战胜利后,桌铺多数转业,有名的仅坤记、醉桃两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坤记、醉桃从业人员十五人。
旅店
民国时期,澄海已有私人经营的旅店。而南门外的客栈,早在清代,辟望港兴旺时期便存在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澄海有旅店、客栈八家,床位六十一张。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澄城顺兴旅店,地点在郭厝街。1956年公私合营,澄城二家旅店合营,1958年转为国营旅社。
名小食·特产
澄城著名小食多不胜数,远近闻名的有:
蔡永坤翅脯肉饺,吴潮文牛肉丸、炖牛肉。城西照壁后蚝烙,生利鱼生店,老醉桃鱼生。郭厝宵米。“老三”猪肠菜。加祥乌豆猪脚。还有金瓜芋泥、炒裸,南门头菊花白熟番薯。宝珍朥饼也十分有名。 三阳巷陈阿平的宵米、水晶球也很有名。
特产有:
埔美新乡银鱼,埔美早鸡心种大菜(芥菜),东湖芥蓝,豆芽,西门水蕹、三棱婆大菜。
小吃
澄城的小吃可分几类,一类是甘草凉果,利用时新上市的生果,用盐腌制一下,去掉涩水然后制作成甘草橄榄、甘草杨桃、甘草油甘、甘草桃、甘草鸟梨、甘草芒果……这类凉果,清甜可口,最受欢迎。
一类是甜汤类,如清心丸、绿豆爽、薏米爽、杏仁茶等,夏日最为宜人。
一类是点心类:粿条汤、饺面、水晶球、宵米、蚝仔烙,这些都上街叫卖,或敲竹板为号。此外,草粿、豆腐、猪朥裸、菜头粿、炒粿、猪肠胀糯米,也下巷叫卖。还有炸油的芋裸,好食又便宜。
一类是小孩的零食,如猪耳、糖豆、钱龙蛋、狗扣糖、糖仇等。
另一类是当街炊地豆、炊番薯、炊芋头、炊玉米。鼎盖揭开香喷喷,引人食欲。
最后,谈一谈澄城的饼食。过去澄海做朥饼,那乌豆沙要用大缸贮藏至隔年。明年开缸,只去掉表层,即可用来做饼。那乌豆沙足油足糖,经年不变质,其性也更寒凉,做朥饼更受欢迎。近年强调饼馅新鲜,不敢言及陈年饼馅了。少放糖少放油的饼半点不可口,更易变质。不过应当说明,过去陈年饼馅,并非存货回笼,而是新鲜饼馅窖藏处理。这是昔人的一门工艺。
澄城的饼食,还有一种番薯酥:用半干的薯片下鼎炸熟,然后放入糖鼎中翻炒。这种东西十分可口,过去汕头饼食店有卖,澄海莲阳也有生产,解放后已不见了。
澄城的小吃,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有的可算为美食。目前,上街叫卖的已很少了,有的已上了筵席,有的应到饮食店去买,有的则须到巷头小摊去寻找,有的早已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