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瓜蒂散方、一物瓜蒂汤方,这类方均能使体内的多余水份丧失,从而达到驱逐痰饮的目的,但这类方药一定要用于机体机能不沉衰的实证,掌握好最确当的适应证,否则将得不偿失,切记!
三.下
通过机体增加排大便的途径,使体内多余水份驱除。这类方药除承气汤类,还有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陷胸汤,扺当汤、丸等,另外还有大黄附子汤,己椒苈黄丸,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等等,这些都散在于仲师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各章节内,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留心搜集,掌握仲师这类方药也不难。掌握好这类方药的病机适应证,就可临床对这类疾病挥洒自如,迎刃有余,临床可解决一大片与之相关疾病,无不让人叹服。
四.和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类方药,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加龙牡汤,柴加芒硝等,通过调整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临床疾病,得汗而解,得屎尿而解。事实上这类方药也参与了机体水液代谢,使水液在机体内更趋均匀,分配更加合理,又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
五.通小便利尿法:
这类方药如五苓散,猪苓汤,牡蛎泽泻散,栝楼瞿麦丸,金匮肾气丸,茵陈蒿汤真武汤,等等还有很多,充斥于仲师的各个章节内;这类方剂临床对于水肿,水液代谢异常应用最广泛最常用这里不再赘述。
六.其它
仲师另外还有小发汗法,如越婢加术汤,麻黄加术汤,麻附辛汤等,这类方剂是在麻黄剂基础上加术或加附子组成,除可微汗外尚可使小便增量增强,朋友们别小看仲师这小发汗法,仲师此法是非常巧妙的,临床往往可解决掉其它利水消肿剂,所不能解决的水液代谢障碍问题,而达起死回生之奇效。
除此之外,仲师还有常用的苓桂剂,黄芪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类等也广泛应用于水气,痰饮类疾病。
综上论述,仲师的有关水液代谢性疾病论述与方药,均来自实践,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智慧成果,具有很强的具体操作性、重复性、验证性、可反复用之于临床病患,以救黎民百姓之厄。若对仲师真正徒弟,再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这些高调、空洞、带有“哲学”的废话来指导束缚仲景著作,显然不合时宜,恐难持久。还是踏实地钻研些具体疾病的具体治疗方药吧。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带一路”蕴藏二条线路,一是通过贸易的方式使物流资金流连通世界,二是通过贸易平台促进各国人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流沟通。《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中医著作,通篇无不体现“保胃气,存津液”的核心思想,也蕴藏了二条线路,一是津液,二是阳气。津液是物质基础,阳气是功能作用,阳气是通过津液这个物质基础而起作用的,共同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正常运转。阳气旺盛的地方津液必定充足,津液缺乏的地方阳气也必然不足,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的水液代谢在《素问·经脉别论篇》论述得非常清楚:“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在全身的输布是通过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各个脏腑组织气血津液的消耗都得到了不断的补充,通过三焦完成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并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维持人体生命不息。下面通过津液的输布和阳气的气化来了解其生理和病理的演变过程。
第一环节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生理上:胃主受纳和腐熟。饮食进入胃后,经过胃的腐熟,饮食中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被“提纯”出来。“游”为游离出水谷精微,“溢”,即满而泻出,胃腑把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即“精气”分离出来,把食物残渣下输肠道(中医的胃与西医的胃概念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