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肾是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肾为水液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一个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脏。水液代谢要想正常运行,必须保证肾的功能正常,同样,肾的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必然出现障碍。肾的气化蒸腾及其开合功能如同“水闸”,不管是蓄水还是泄水,都必须保证“水闸”关闭自如,即关能关得紧而不死,开能开的顺而不急,而肾恰恰在水液代谢中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肾是水液代谢中的关键。
中医的水液代谢
Part I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水液的代谢途径与汗、唾液、呼吸器、小便、大便等有关。同时又与人体内分泌、神经系统的调节密切相关。人体体液占体重的60%以上。通过上述说法,这也就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影响水液代谢的任何环节,都能使人体水液的代谢发生变化。
那么我们祖国医学,对有关水液的代谢又是怎样论述的呢?《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逆调论》又说: ‘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的循行输布是以三焦为通道的,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虽然《内经》对水液代谢的论述,尚嫌笼统,粗略,不精纯,但也分明告诉了我们,水液的代谢几乎涉及到五脏六腑各个脏器,临床见水肿,就知利尿,是不识脏腑功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蒙医,只知利湿利尿,临床中又往往造成事与愿违,小便点滴难出的窘境;从而落入半瓶醋行列。这倒与道不道,八卦不八卦似无多大关系,若非要掺与这些东西进去,也只能是六个手指抓痒,恐不自觉中落入百事通、万事通,没完没了的鬼辨俗套中不能自拨。
其实在汉乃至汉以前,中医是以民间为主流,多门派,多团队,齐头并进的学术探讨研究与实践,他们互相密切联系,同时更多的是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他们均寓易,八卦于其中,但各派学术内容就连五行与五脏五味的配属都不一样。医就是一门术,其地位与同歌伎等同,位列贫溅低级的下流社会,与高高在上的巫,卜筮不可同日而语。又有某些门派中医,不甘下坠,不甘地位的低下,梦想与巫看齐,梦想窃取巫的尊显的地位。有了这种思想,就逐渐走向高、大、上的“高境界”,不愿与务实中医为伍了,《内经》的出现更使中医人狂妄极点,开篇就论述,黄帝英明睿智。接着就是黄帝与大臣岐伯的阴阳五行的医论,托名黄帝,大臣歧伯、鬼臾区的思想,高举大旗,以抬高本团队的威忘,标志了这个团队的自卑与不自信,也标志这个团队不堪与务实中医为伍,逐渐走向阴阳八卦的高调“高境界”,梦想与巫的显贵尊极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