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注】此释《艮》卦卦名及卦辞之义。艮其止:作“艮其背”。观下文“止其所也”与“能源其背”对应,即“所”是释“背”。○止其所:指《艮》内外两艮各止其所。此处“所”是释“背”,上下敌应:《艮》初四、二五、三上皆不相应。不相应即“敌应”。○不相与:不相亲与。《艮》两艮各止其所,故不相与。与,犹亲。
【今译】《彖传》说:艮,止。应该止的时候停止,应该行动的时候行动,行动与停止不失时机,这样其道才能光明通畅。止其背,正是止的那个地方。《艮》卦六爻上下皆止而不相应,不相交往。所以“整个身体不动,虽行于庭院,去看不到人,无咎灾”。
【周易正义】《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注]正道不可常用,必施於不可以行。適於其时,道乃光明也。
[疏]“《彖》曰艮止也”至“其道光明”。○正义曰:“艮,止也”者,训其名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者,将释施止有所光明,施止有时,凡物之动息,自各有时运。用止之法,不可为常,必须应时行止,然后其道乃得光明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
[注]易背曰止,以明背即止也。施止不可於面,施背乃可也。施止於止,不施止於行,得其所矣,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疏]正义曰:此释施止之所也。“艮其止”者,叠《经》文“艮其背”也。“易背曰止,以明背”者,无见之物,即是可止之所也。既时止即宜止,时行则行,所以施止须是所。“艮”既训止,今言“艮其止”,是止其所止也,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疏]正义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者,此就六爻皆不相应,释艮卦之名,又释“不获其身”以下之义。凡应者,一阴一阳,二体不敌。今上下之位,虽复相当,而爻皆峙敌,不相交与,故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然八纯之卦皆六爻不应,何独於此言之者,谓此卦既止而不加交,又峙而不应,与“止”义相协,故兼此以明之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者,此举《经》文以结之,明相与而止之,则“无咎”也。
【子夏注】艮两止也。各止于所,向也。见敌应而咎生也。不获其身,不欲彼见于我也。至近而不可通,虽行其庭不见其人。我无见于彼也。不相见也。何敌之有乎,故无咎也。君子之道,无固也,时可止则止之,时可动则动之,消息以时,而道乃光也。
【集解】《彖》曰:艮,止也。○虞翻曰:位穷于上,故“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虞翻曰:时止谓上阳穷止,故“止”。时行谓三体处震,为行也。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虞翻曰:动谓三,静谓上。艮止则止,震行则行,故不失时。五动成离,故“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虞翻曰:谓两象各止其所。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虞翻曰:艮其背,背也。两象相背,故“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案:其义已见繇辞也。
【朱熹注】《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此释卦名。艮之义则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时,故时止而止,止也;时行而行,亦止也。艮体笃实,故又有光明之义。大畜于艮,亦以辉光言之。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此释卦辞。易「背」为「止」,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以也。以卦体言,内外之卦,阴阳敌应而不相与也。不相与,则内不见己,外不见人,而无咎矣。晁氏云:「‘艮其止’,当依卦辞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