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穷追不舍,抗日先遣队日夜兼程,还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粟裕右手臂之中的残留弹头,一直到1950年才取出。
经过这几场战斗,先遣队收缴了一批武器,皖赣苏区也补充了500名新战士,先遣队打听到,皖南几个县的暴动已经失败。寻淮洲与粟裕商量着,可以在皖赣地区开展游击斗争,与当地党组织和游击队密切配合,以扩大皖赣苏区。
皖赣边界和皖南的条件比较好,有大山也有丘陵,河道并不深,便于战士们隐藏和机动;这里的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基础好,大部分的村子都能买到报纸,游击队很容易了解到外面的情况;山里物产也比较丰富,有利于解决部队的粮食供给;前期党的宣传工作到位,群众基础比较好。

图 寻淮洲
但他们向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建议后,并未获得批准,中革军委要求他们继续向闽浙赣苏区转移。
第七军团继续前行,来到重溪进行了整编。
七军团改编为红军第十军团第十九师,方志敏同志由闽浙赣省委书记改任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区司令员,粟裕调任为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战功卓著的寻淮洲 改任十九师师长,刘畴西担任军团长,乐少华担任政治委员。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第19师政委)、刘英组成了军政委员会。
寻淮洲从军团长降职为师长,和粟裕都被排除在了军政委员会之外,没有决定权和话语权,这也是受到“左”倾宗派主义的影响,这对寻淮洲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粟裕当然要为寻淮洲鸣不平,他认为寻淮洲在军事上无论是才能和经验都是一把手,竟然失去了军事指挥权,这样如何顺利指挥?可惜他的声音没有被重视,几位军政干部之间矛盾逐渐激化,甚至到了一开会就会吵起来的地步,几乎造成指挥上的瘫痪。
作为参谋长,粟裕只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每次的建议和方案都需要曾洪易、寻淮洲、乐少华三人签名盖章同意之后才能组织实施。

图 从左到右为刘畴西、方志敏、王如痴
这都为后来的谭家桥战败埋下了隐患。
改编后,各师有了不同的任务,十九师出击浙皖赣边,创建新苏区;二十师留在闽浙赣,保卫老苏区。
11月下旬,第十九师转向皖南行动,12月10日,十军团剩余部队来到黄山东南汤口地区和十九师会合。
会师后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已经达到了8000人,将士们精神抖擞,士气大涨。同志们聚集在汤口程氏祠堂门口,红十军团召集了群众大会。
红军战士们向群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反革命的真实面目,号召当地群众加入到抗战救亡的斗争之中。
大会之后,红军镇压了当地引起民愤的地主和恶霸,把获得的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当地青年倍受鼓舞,心怀感激,纷纷报名参军。
蒋介石得知红军在汤口会师的消息后极为震惊,称“方志敏首创之武力,乃由分而复合,其势颇猖獗”。
他立刻下令由俞济时指挥四十九师、七师、二十一旅、补充一旅和浙江保安纵队追击第十军团,并且动用了飞机进行侦查,妄图一网打尽。
12月13日,红十军团来到了黄山东麓谭家桥。
根据情报,现在敌军其他兵团距离我军还比较远,只有一直尾随着红军的补充一旅王耀武部已经提前到达了汤口。

图 粟裕
军团军政委员会决定在乌泥关到谭家桥这一段的公路两侧设伏,突击敌人。
十九师因为火力较强,被部署在乌泥关断敌人的退路。
出身黄埔一期的刘畴西一直看不上黄埔三期的王耀武,过于轻敌;乐少华在军事上其实是外行,粟裕在回忆录之中说:(乐少华)对行军作战都要指手画脚瞎指挥,有时军团长刚下命令部队展开,乐少华则要部队撤下来,使下级指挥员无所适从。
在对战之前,粟裕部署了一批侦察员化装成了老百姓,他们砍柴、种地,或者在路上来来往往,看不出任何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