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画因为背后有故事,所以大家喜欢。上面这幅画是蔡邕(念雍)和焦尾琴的故事。蔡邕,字伯喈,东汉晚期文学家。汉灵帝时期入朝做官,位至议郎,属于皇帝殿前上等郎官,可上朝参政。时逢十常侍作乱,蔡邕向灵帝进言整顿,得罪了坏官,被判斩。灵帝虽免邕一死,但将其流放汉伯利亚边塞。次年大赦,蔡邕回京路上闻己又被坏官诽谤,恐入京有暗箭难防,只好向南远行走入现在绍兴的城乡结合部避难。直到灵帝薨、献帝登,董卓做了司空擅权朝政,与司徒王允和太尉袁隗共称三公。董卓征调十二年前走入吴地的蔡邕回京出任祭酒,就是首席学官,博士之长。汉代还没有国子监,晋代始设国子学,隋代设国子监,祭酒后来是国子学、国子监正职长官。
蔡邕记史颇丰,又善诗词歌赋,著作等身。他的书法堪称一绝,蔡体汉隶对后世影响都很大。蔡邕干一行爱一行,他还对古代丝竹器材大有贡献。古代四大名琴中就有蔡邕的焦尾琴;另外三架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和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在吴地避难时,还拆人家柯亭的竹墙制笛,音美天下无敌,被称柯笛。你看,琴乃丝之首,笛为竹之翘,二者都有蔡邕所制极品。
颐和园长廊的这一幅彩绘就是讲的蔡邕和焦尾琴的故事。说蔡邕在绍兴郊外避难期间,住在当地一山叟家中,山叟家中当然有一糟糠媪(念袄)和一花季女儿,不会孤灯寒窗。一日,山女煮豆燃豆萁,蔡邕于那豆萁燃烧声中忽闻一声响亮。急起身转于灶前,见灶洞火中正有一木凛然卧彼。蔡邕抽出此木,踩灭余火,用其制成一架七弦琴。此琴音极特别,低音深沉,高音激亢;强音重可裂石,绵音轻柔悠长,犹如天籁,使人清冷入仙。因其琴尾留有烧痕,故名焦尾琴。
山叟见蔡邕如此解音,兼又气宇轩昂,便携媪将女儿嫁其为妻。如此这般,山中盘桓数年。直至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崩,献帝登,董卓升。卓慕名遣人下吴地挖邕,邕出。蔡邕进京做官,并未携山妻及翁媪,连那焦尾琴都不曾随身,是被人赤身押走。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刺,亡。蔡邕在司徒王允席上叹卓之悲,惹怒王允获罪,下狱,终故于阶下。王允后颇悔,令厚葬。颐和园长廊里这幅彩绘画的是吴地山叟伙同妻女来给蔡邕上坟的场景,还带来了那架焦尾琴。因为山里人不解音律,这架琴后来一直在若干朝皇家收藏,直到明代流落民间,传丢了。
蔡邕有一女儿蔡琰,字文姬。蔡文姬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与建安七子驰骋汉末文坛,是曹操文艺青年俱乐部的骨干。
其实,蔡邕是陈留郡(现在河南开封附近)人士,在家娶妻后才在灵帝早年出仕,留妻赵五娘在家孝敬公婆。元代戏曲《琵琶记》写了一段蔡邕传奇,说他离家进京后,因才高八斗而高中状元,此为戏说,汉代没有状元。朝中丞相牛某看中蔡邕伯喈,招其为婿,并获皇上御批礼贺。后来蔡邕父母都被赵五娘养老送了终,五娘进京寻夫。经历一般无二的若干艰难险阻,五娘伯喈终团聚,蔡牛赵三人共享天伦,呜儿瓦啦大团圆。牛丞相也颇欢喜,向皇上讨来一纸诏书,结尾是“牛丞相奉诏书到陈留,旌表蔡氏一门”。这戏里是说蔡伯喈乃至孝之人,可也有人说他是二次停妻再娶的无良之辈,最后还抛弃了吴地山妻。蔡邕之人品在史上颇有争议,但其才艺是有公论的。这蔡文姬到底出自赵五娘、牛家女还是吴地女?未知。
长廊上有四座八角亭,人说是以四季为题的,咱们走下去看看。从东往西走,第一座是留佳亭。
辛弃疾有伤春调:“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瞧瞧,满纸惜春泪呀。乾隆不用那些“怨”和“惜”,却题“留佳”,少了负能量,唱春不见“春”。为释“留佳”意,乾隆自题《留佳亭》诗曰:向阳砌渐绿萌荄,别解因生即景怀。恰似春光未骀荡,少留翻觉十分佳。
第二座是寄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