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自题:万顷昆明未作澜,风波静亦觉池安。对亭若问于何寄,踏寔应从冰处观。原来老乾是说隆冬立于檐下观景,见夏季波澜寄于冬季坚冰之下。此亭应为冬季之亭。
第三座是秋水亭。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若论当水吟秋,老乾自认无人能出此句之右,因此不肯为此亭题诗。
第四座是清遥亭。
乾隆为此亭题诗:一碧春清万顷波,近遥那与计如何。竹令人远名谈在,不啻斯当倍蓰过。你看,春波、春竹都有,明明还是借春抒怀。
原来乾隆并没有把这四座亭子当成春夏秋冬题名,所以,我们还是按照四座独立的亭子来看它们吧,也就是二座春亭和一秋一冬。
这四座亭子建筑形式都一样,咱们仔细看看留佳亭,以此为例吧。八柱斗拱抬梁,灰瓦八角攒尖顶,灰砖宝珠脊刹。东西连接长廊,南北出阶垂带踏跺。柱间上下有楣子,苏式彩绘梁枋。内部彻上露明造,看看上层结构。
在八个柱顶梁上隔间用桁梁搭出一个方框架,方框四角加转角桁,在方框架向上搭小八角楼,最上面是椽檩搭出来的攒尖屋顶八个坡面。上面那个就是屋顶结构,不是藻井。这种构造是重檐八角亭的典型做法,下檐大,上檐小。皇家建筑里还有结构特殊的八角亭,故宫御花园里有两座四柱八角井亭就很特殊。它是在四根柱顶梁上装转角桁转换成八角,然后在上边搭出八角盝顶。四根柱子直接顶起一座八角屋顶,很奇妙。
这四座亭子都是柱子刷红,梁枋蓝绿基色,非常正规,和长廊的通体冷色形成对比。皇家建筑制式是见得到阳光的门窗柱刷红色,见不到阳光的檐下梁枋刷蓝或绿等冷色。长廊全用冷色表明它是园林建筑,不是官式建筑。
虽是八角亭,然亦坐北朝南,“留佳亭”额匾挂在南面檐下。北面也有一块匾,因为不是在额头上,而后脑勺又称“枕部”,这块匾就叫做枕匾。
匾上写着“琁题玉英”。琁就是璇,古体,美玉。琁题:玉饰的椽头;玉英:玉中精英。我在前面说过西汉文豪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怒赞汉武帝宫苑;其后,西汉末年文豪杨雄模仿《上林赋》作了一阕《甘泉赋》,这是杨雄随汉成帝驾游甘泉宫后所作。杨雄在其中说到天子坐在离宫楼台中时,有一句“盖天子穆然,珍台闲馆,琁题玉英,蜵蜎蠖濩之中”。乾隆将此句用于此处,当是说清漪园堪比甘泉宫,都是雕梁画栋,如美玉铺陈。
亭子内部也有匾,是挂在东西柱顶梁上。看看西面的。
匾上写着“文思光被”,出自《文心雕龙》中“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文思意指皇上的才智和德行,光被即遍布,光就是广。毛主席曾称黄帝“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再看看东面。
匾上写着“草木贲(念毙)华”,草木都开出美丽的花。和宜芸馆东厢房“藻绘呈瑞”匾语出一处,《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中“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你从上面图片上还能看到东西门上横披有大型彩画。东面“草木贲华”下横披上是一幅《桃园问津》,取材自老陶的《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园问津是画家常用题材,或注重桃园山水;或注重桃园人物,留佳亭的这一幅即是注重人物的。最著名的《桃园问津图》是明代与唐伯虎齐名的文徵明所绘丈七长卷,兼具山水和人物,现存辽宁博物馆,是被溥仪偷运至长春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