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神州十三号飞船返回舱成功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开始,至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经历了52个年头,这期间我们把13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并成功返航。
![](http://imgq8.q578.com/ef/0609/2989b3a580aa3a22.jpg)
宇航员王亚平
美国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曾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我国现在还没有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但这十几位宇航员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细心的人或许有注意到,同样是宇航员,杨利伟和翟志刚是“航天英雄”,剩下的十一人则是“英雄航天员”。看起来差不多,但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称号,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别呢?
“航天英雄”与“英雄航天员”的差别其实就在于职业化,“航天英雄”的重点是“英雄”,“英雄航天员”的重点则是“航天员”。
![](http://imgq8.q578.com/ef/0609/0e37b5a822271ce2.jpg)
神舟十三号的三位宇航员
之所以杨利伟与翟志刚两个人是“英雄”,因为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杨利伟是第一个被送上太空的宇航员,而翟志刚则是第一个出舱行动的宇航员,因为他们做的是在国内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经验也没有参考,他们是领路人,危险性高,意义也重大,所以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也是因为这两个人的成功,让宇航员真正成为了一种“职业”,所以后面的人都是“英雄宇航员”。
杨利伟的第一次航天有多危险呢?这就要从我国的航天史说起。
中国半个世纪的航天史
杨利伟上天时是“神舟五号”,当时就有人奇怪,前面四号去哪了。其实早在1971年时,我国就已经开始了载人航天计划,想要把我们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航天员的选拔,按照当时的计划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要实现载人航天。
也就是说,载人航天在当时是与研发原子弹是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的,所以在国内还百废待兴的时候就要先把航天技术搞起来。
原本计划也都是顺利推进,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我国也已经从上千名飞行员里优中选优,挑出了19人成为了我国首批宇航员。按计划,从1971年11月开始训练,到1973年时就可以跟着长征二号上天。
![](http://imgq8.q578.com/ef/0609/bf391a1d17393a45.jpg)
曙光一号设计图
但运载火箭的研发难度一点不比研发原子弹简单,甚至更难。原子弹需要考虑让它可以顺利爆炸,火箭要脱离地球的引力还要考虑返回的事情。
从1971年到1976年这五年期间,除了实践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其他的火箭发射均以失败告终。
技术只是一方面,当时还没有改革开放的中国,国内的经济也没办法支持航天科技的继续研发了。所以载人航天的事业只能暂时搁置。
这一暂停就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长征系列火箭的技术终于成熟了,火箭技术的难题解决后,我国才决定重启载人航天计划。
![](http://imgq8.q578.com/ef/0609/6ae1197840d08e42.jpg)
我国第一代宇航员
这时距离第一次的宇航员选拔已经过去了20年,第一批的宇航员已经是人到中年了,没办法再执行航天任务,所以1998年时我国开始培养新一代的宇航员,这一次从1500多名飞行员中选出了14人,杨利伟和翟志刚还有聂海胜都在其中。
所以杨利伟他们已经是我国的第二代宇航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