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模式将有效减少矿产资源开采中70%的碳排放量,显著减少宝马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宝马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双方此次的深化合作,退役动力电池的剩余价值将得到充分发挥,动力电池原材料开采及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将得以大幅降低。“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强调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障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的质量。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表示,要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动力电池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竞相入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龙头企业,不只是宝马一家。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特斯拉等整车企业,以及宁德时代、LG等知名电池企业,均已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当前市场上各类动力电池的技术规格五花八门,而回收时计算其价格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可能导致退役动力电池在梯次利用或拆解回收时,定价机制不明确,缺乏统一标准。
他同时表示,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猛涨,导致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火热,这可能引发炒作、囤积居奇等不当行为,“参与企业参差不齐,力量过于分散,这可能导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陷入无序发展的陷阱”。
“节节高”报价难掩“不规范”隐忧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痛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行业内鱼龙混杂,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二是电池拆解回收技术难度较大,市场波动较大;三是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回收率较低;四是新能源车用户、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的回收动力不高。”
他解释说,尽管近年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火热,但真正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正规军”回收量较少。“一些小作坊企业脱离监管,违法成本、环保成本较低,因此敢于哄抬退役动力电池价格。”
有业内人士测算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492万辆,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有20万吨。其中,白名单企业总回收量不足5万吨,接近四分之三的退役动力电池流入了“小作坊”。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规企业拿不到足够多的电池,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建立完整、高效的电池回收体系便无从谈起。”
他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定价机制不明确,大多是价高者得。由于完整拆解回收电池的成本较高,一边是正规企业收不到足够的退役动力电池,“吃不饱”;另一边则是一些回收流程不正规、环保成本低的“小作坊”式企业,利用拍卖高价“抢购”退役动力电池,简单拆解后再高价倒卖给“黑市”,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