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熟悉人类空间站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已经升空了20多年的国际空间站每次换乘时,站内宇航员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3人,为什么我国只能容纳6个人呢?难道是我国空间站仍然无法赶超国际空间站吗?其实是因为国际空间站太大了

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开始建造,历时12年后投入全面运营阶段,它并不单独属于某个国家,而是由美国、俄罗斯和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共同出资近百亿美元建造,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整个空间站共有13个增压仓,其中包含了六个科学实验舱,三个对接节点舱和一个多功能货舱。

它的总长度109米,宽88米,重量达到了420吨,最多可长期容纳7人在此生活,13人同时在空间站内的情况比较少见,如果出现了就只能有人打地铺了。

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完全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在体积方面和重量方面,我国空间站的确没有国际空间站大,比如我国空间站最终重量也只有180吨级,相较于国际空间站的420吨确实是差了一大截。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天宫空间站在体量上的小,并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是根据国情选择出来的合适大小,并且由于我国空间站研制比较晚,后发优势其实是很大的,至少在空间站内部空间分配和智能化上是要碾压国际空间站的。

其次吨位也代表不了实力,因为国际空间站的积木衔接式结构本身的吨位就比较大,它的实际能够使用的舱体重量和天宫空间站相差其实并不大,而我国空间站结合了更先进的技术,省去了大量繁冗的衔接架构。这样一来不仅保留了足够的扩展性,以后想扩大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并且还节省了不少建造成本。

其次,由于目前空间站的主要用途就是进行相关科学实验,所以天和核心舱责任总设计师杨宏就曾明确地说过:我们不和国际空间站比体积的规模大小,因为我国空间站内的科研设备占比有明显优势,虽然国际空间站重量大,但我们的天宫空间站能够开展的实验一点也不比国际空间站少。
根据影像资料来看


国际空间站内部杂乱无章,各种电线裸露在外,而中国整整齐齐,充满了科技的简洁感,有人称国际空间站裸露的电线是为了效率更高,哪里出故障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但这样的说辞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连NASA自己都曾坦诚的解释:如此凌乱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国际空间站建造时的部件都是老一代的产品,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产品功能,都非常老旧。

遥想最初空间站建造的1998年,人们还是用砖头一样的大哥大接打电话,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在当年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在空间站这种应用科学较多的地方,往往相差一年就会产生设备差距,更别提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之间20年的差距了,所以国际空间站上后来安装的新设备全都用的电源线和转接线,完全不够智能化和模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