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第一股”的日子并不好过。
日前,寒武纪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再现一边营收增长、一边亏损扩大的景象。受此影响,寒武纪股价当天应声跌落3.07%,随后更是开启了持续下跌之路。
实际上自寒武纪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就不理想,迄今为止其市值已经让较巅峰时削去了近八成,究其原因,还是业绩支撑力度有限。毕竟在年营收不足十亿的情况下,单靠资本想象力获得投资者更多的信任显然是有些痴人说梦,更何况AI芯片又尚处在裸泳之中。
加之早期投资者离场、商业化进展缓慢等利空因素的影响,寒武纪恐怕还要经历更苦的日子。
01 堪忧的基本面
财报显示,寒武纪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72亿元,同比增长24.60%;净亏损则增加至6.22亿元,同比扩大58.94%;扣非净利润为-7.57亿元,同比扩大47.00%;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8.33亿元,同比扩大54.55%。
可以说寒武纪半年报中除了营收表现还算不错外,其余数据表现大多拉胯,尤其是净利润亏损额的增加。不过,寒武纪自有公布财务数据以来,净利润表现就不乐观,上半年净亏损的增加其实并不意外。
财报显示,2017年到2021年里寒武纪的净亏损额分别为3.81亿元、0.41亿元、11.79亿元、4.35亿元、8.25亿元,五年累计的净亏损超过了28亿元。尽管近几年寒武纪净亏损有收窄的迹象,但随着今年上半年6.22亿元的净亏损来看,可能全年的亏损额要超历史高点。
对于顶着“AI芯片第一股”帽子的寒武纪来说,持续性的亏损且上市后并未有改观的表现自然是无法得到投资者更多的信任,股价下跌则成了必然。
不过,相比年年亏损的净利润来说,寒武纪扣非净利润的持续为负更让人揪心。财报显示,寒武纪2017年到2021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29亿元、-1.72亿元、-3.77亿元、-6.59亿元、-11.11亿元。扣非净利润的持续为负且逐年扩大也就意味着寒武纪的AI芯片生意并不赚钱,换句话说寒武纪的资本故事想象空间没了支撑点。
当然也不止于此,寒武纪亏损的扩大也没有换来营收上的乐观,自然也就得不到更多的投资者信任。在过去五个财年里,寒武纪营收累计不足18亿元,其中最高营收为7.21亿元,对于一个营收尚不及十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来说,巨大的亏损带来的只会是投资者热情的降温,毕竟累计的营收额还没有亏损额大。
造成这样的结果也跟寒武纪营收结构的不稳定性有关,从早期依赖华为海思的IP授权业务转变为现在TO G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定制业务。可以说营收来源的局限是寒武纪营收数据难以亮眼的重要原因,而AI芯片商业化的步履维艰则是其市场难以进一步拓展的关键所在。
02 AI芯片之困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AI芯片行业投融资事件109起,总金额达到396.36亿元。全球范围来看,AI芯片初创公司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在170起,累计投资金额约为99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三倍之多。显然国内外AI芯片企业依然受到资本的热捧,但是以寒武纪为代表的上市企业却将AI芯片商业化艰难摆在了明面上。
实际上从业人员知道AI芯片落地困难,但却没想到会比想象中的还要难一些。一方面是AI芯片的应用场景偏向定制化、零碎化,如何获取足够的数据以建立、训练模型成了最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