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只是孩子”这一说辞,已经不能作为寒武纪业绩一再低迷的借口。

李平 | 作者 砺石财经 | 出品
1
入不敷出,亏损加剧
近日,寒武纪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净利润-6.22亿元,上年同期为-3.92亿元,亏损金额较上年同期扩大58.9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33亿元,上年同期为-5.39亿元。
研发费用的增长成为寒武纪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寒武纪持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引进研发人才,研发费用支出达到6.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4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66.34%,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

此外,为了进行智能芯片市场推广及生态建设,上半年寒武纪宣传及推广费用等较上年同比增长63.51%,销售费用达到3289.01万元,销售费用率达到19%,销售费用率较去年同期增长1个百分点。
行业竞争的加剧与商业化落地的困难,让寒武纪始终无法摆脱入不敷出的困境。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期间(2017年-2021年),寒武纪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49亿元,净亏损为28.61亿元。
自成立以来,寒武纪不断通过融资的方式维持企业的生存,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上市之前,寒武纪先后进行了6轮融资,合计募资金额46亿元。成功登陆科创板,寒武纪又募集资金25亿元。
不过,持续的烧钱总会有烧光的一天。分季度来看,今年二季度,寒武纪净亏损3.35亿元,亏损金额创下2020年以来新高,亏损状况进一步加剧。截至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为18.46亿元,已经创下上市以来最低水平。

持续的巨额亏损也让投资者逐渐对头顶“AI芯片第一股”光环的寒武纪失去信心。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寒武纪最新市值为245亿元,而上市之初公司总市值曾突破1100亿元。仅仅两年时间,寒武纪股价下跌近80%,800多亿人民币的市值灰飞烟灭。
2
细分产品波动剧烈
从收入构成上看,寒武纪主要业务分为边缘产品线、云端产品线、智能计算集群系统、IP授权及软件等四部分。
分业务来看,寒武纪云端产品线收入为13032.75万元,同比增长190.85%,营收增长源自于MLU290和MLU370系列产品为代表的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的销售量增加;边缘产品线收入为3400.97万元,去年同期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实现营收为8374.38万元,同比下滑60%;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实现营收203.28万元,去年同期为617.26万元,同比下滑67%。
不难看出,寒武纪细分产品收入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公司收入结构的不稳定,而这也是寒武纪除了持续亏损的又一大问题。
自2016年成立以来,寒武纪主营收入几经变化。公司成立之初,寒武纪主要依赖从华为海思取得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随着华为海思采用自研的AI模块,寒武纪IP授权营收大幅下滑。数据显示,2017-2019年,寒武纪对华为海思销售收入为771万元、1.17亿元、6877万元,占到整个营业收入的98.95%、99.69%、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