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过于依赖大客户风险一度成为寒武纪冲击上市的一大难题。不过,随着云端AI芯片在2019年成功实现量产出货,以及向政府机构及相关客户提供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寒武纪仍旧保持了营收规模的稳定增长。

2019-2021年,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在寒武纪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66.72%、70.96%和63.19%。自此,寒武纪主要收入来源由IP授权业务变为了智能集群系统。
今年上半年,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仅实现营收203.28万元,同比下滑67%,收入占比仅为1.18%。同时,云端产品线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3.62%提升至75.87%,云端产品线收入占比则由去年同期的60.74%下滑至19.80%。自此,寒武纪主要收入来源又变为了芯片业务。
从概念上看,AI芯片可以分为云端处理器、边缘端处理器和终端处理器三大类。其中,云端芯片主要应用于政府、企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中;边缘AI芯片产品主要部署于智能驾驶、安防摄像头等领域;终端芯片主要应用于手机等移动终端。

目前看,AI芯片已经成为主流手机品牌的标配,但华为、OPPO、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已经将芯片自研作为自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寒武纪在终端AI芯片这一应用领域几乎无用武之地。
云端AI芯片两大应用领域为训练和推理,其需求来自于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目前,英伟达云端AI芯片市场份额超过90%,技术上处于绝对领先水平,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与此同时,华为、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云端AI芯片,留给寒武纪的蛋糕并不多。截至目前,百度已经和三星联手推出自研的昆仑AI芯片;阿里成立了平头哥芯片公司,先后推出自研的玄铁910CPU、含光800AI推理芯片;华为则先后推出昇腾910、310两款AI芯片。
由于政府背景过硬,寒武纪过去几年拿下了超算中心建设项目。2019年,珠海横琴和西安沣东两个政府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约80%的收入。此外,寒武纪还向中科曙光销售了6384万元的智能加速卡。
不过,仅仅依靠关联关系来获取政府项目,显然无法实现长治久安,这也导致了公司云端产品线收入的波动性问题。而长时间依赖政府订单,寒武纪的商业估值很难被市场认可。
边缘端市场似乎成为寒武纪的救命稻草。2021年,寒武纪提出了“云边端车”的战略布局,并成立子公司行歌科技负责车载智能芯片的研发。据半年报披露,行歌科技进行了独立融资,引入了蔚来、上汽及宁德时代旗下基金等战略投资人。但截至2022年6月末,行歌科技尚未有营业收入,上半年净亏损金额为7596万元。
3
发展战略模糊不定
芯片+AI,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领域。但根据技术发展周期理论,一项技术在经历萌芽期、过渡期、幻想破灭期之后才能迎来复苏期和成熟期。目前看,AI芯片前景虽然诱人,但产业仍处于从“微笑曲线”谷底往上爬的阶段。
因此,如果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并通过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才是一众AI初创企业熬过“死亡之谷”的关键。
从技术实力上看,寒武纪无疑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公司技术落地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似乎太弱。显然,脱离市场谈技术并没有实际意义,企业不是研究所,商业化落地能力才是生存的根本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