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是阿里巴巴旗下综合类B2B电商平台,是阿里最核心的供给支撑(商家的货源提供者),在业内被称为阿里的底盘。在B2B电商行业,1688被称为“中国电商的源头货盘”,形成了“找工厂就上1688”的心智。
1688起始于1999年,它是阿里巴巴的前身,是阿里最早的业务之一,也曾是阿里香港主板上市时的股票代码。23年,1688把100万家工厂和贸易商搬到线上,让超过5000万买家在上面找到合适货源并且达成交易。阿里最新的财报显示,如今的1688,不仅是阿里核心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一块业务。
但23年过去,这个老业务在外界的形象依旧模糊。
大家只依稀记得,1688前10年做的是黄页生意,后来10年做的是批发生意。关于“1688是谁”这个问题,连阿里内部的回答也都不够统一。一些老员工依然沿用最古老的叫法,管1688叫“阿里巴巴”,也有同事称呼1688为“内贸批发”或者“国内贸易”,更多同事则直接用“CBU”(内贸事业部)来代称。
2020年疫情以来,1688因为“丰富且便宜”意外在小红书出圈,收获了一批自称是“1688女孩”的C端粉丝,这个一向默默无闻的老平台,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被更多人所熟知。作为大淘宝最核心的供给,1688在阿里的重要性也变得更加突出。
但站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融合交汇的关键节点,作为横切面的1688也面临许多困难与压力:
1688的优势是供给,对买家需求的识别、洞察、运营较弱,1688如何补足自己的短板?识别需求后,如何创造相应的场域去承接,以及如何整理出相应的货盘和供给服务去做匹配?过去B类电商普遍忽略售后,如今“产消”两网融合,1688如何快速拉齐售后服务能力?
聚焦先进性买家
虽然登录1688的用户一概被默认为“采购商”,但如今的“采购商”,背后的身份相较以前更加丰富。
过去,1688上大多是传统的专业买家,他们批发货源到淘宝等B2C电商或是线下实体店铺销售。这些买家通常需求量大、采购习惯稳定,中小工厂的生意大都靠这些固定的“大B”客户维持。
但对1688而言,这样的购买模式反而对其不利——工厂和买家熟络以后,很容易把订单搬到线下点对点交易,1688则变成工厂与买家建立联系的渠道。而工厂的话语权也会更强,不愿意耗费精力去服务一些小买家,长此以往,平台价值变薄,对买家的服务体验难以保障,售后的口碑也会变差。
疫情之下,经济社会环境和消费趋势改变,大批实体店铺没能熬过冬天,中小工厂也举步维艰。同时,“大B”买家的C端消费者,正在被新兴的“小B”买家瓜分。这些“小B”身份多样,也许是跨境电商上的小玩家,也许是小红书、抖音、快手、拼多多上的主播和带货达人,也可能是社区团购的“团长”。1688内部将这些“小B”定义为“先进性买家”。
这些买家平均年龄很年轻,具备学习力,迭代很快,效率更高,嗅觉很灵敏,对互联网的数据也更敏感,1688管理层决定优先服务先进性买家,一是他们代表未来,二是他们的增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