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人工智能时代,经营者可能利用先进算法与大数据资源实施复杂、隐秘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产生妨碍干扰甚至是颠覆性影响。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是崭新的领域。当前,业界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探讨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可专利性、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等问题上,而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反不正当竞争之间的关系鲜有讨论。
《互联网法律评论》今日获授权,转载特约专家王红燕及团队的一篇文章,就“人工智能技术与反不正当竞争”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目前,已有中、美、日、英、法、德等20多个国家颁布了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和开发的国家战略。随着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福人类、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和挑战。
在人工智能时代,经营者可能利用先进算法与大数据资源实施复杂、隐秘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产生妨碍干扰甚至是颠覆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到2020年,零售业85%的顾客服务互动将由某种形式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或受其影响。来自广告公司JWalter Thompson的一份报告表明,70%的所谓千禧一代欣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展示其产品的品牌,38%的消费者在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下获得了比不使用人工智能更好的购物引导。[1]
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方面,学术界更多聚焦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可专利性、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等问题上,但鲜少有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反不正当竞争展开讨论。

一
人工智能时代涉数据、算法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
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础要素为数据、算法、算力。数据是人工智能算法的“饲料”,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推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数据和算法的经济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和释放。
虽然数据、算法本身是中立的技术手段,但经营者具有“经济人”和“理性人”双重属性,可能会滥用数据、算法,突破法律和商业伦理的边界,实施流量劫持、妨碍干扰、恶意不兼容等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最终损害其他市场参与方的合法权益。
不正当竞争的成立可以是损害经营者法定的有名权益,如商标、商业秘密等,也可以是无名权益,只要其可以作为一种竞争优势给经营者带来营业收入或潜在交易机会。涉数据、算法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数据、算法实施的违反法律与商业道德的竞争行为。在被称为中国大数据产品不正当竞争第一案的T公司诉M公司案[2]中,T公司对于“生意参谋”数据产品享有竞争性财产权益。法院认为,M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将“生意参谋”数据产品直接作为自己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提供同质化的网络服务,从而获取商业利益与竞争优势的行为,明显有悖公认的商业道德,属于不劳而获“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最终判令M公司赔偿T公司200万元。由此可见,虽然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且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当经营者将技术作为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或工具时,这种行为就具有了可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