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涉及相对公开数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对公开数据的获取需要经过身份认证等事前授权。对该种数据的不正当获取方式,主要是指未经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抓取用户数据。例如,数据使用者通过API接口认证获取数据,但是超越数据访问权限获取了授权范围之外的数据。例如,在“W公司诉T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5]中,在T公司明确了解需要通过申请获得用户相关信息的接口权限,且合作终止后应当及时删除获取的用户信息的情况下,T公司在合作期间超出许可范围抓取并使用W公司用户职业信息、教育信息,并在合作终止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使用来自W公司用户信息;T公司的行为主观故意明显,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违背了公认的商业道德,危害到W公司用户信息安全,损害了W公司的合法竞争利益,对W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大数据时代,通过API接口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是目前企业之间合作的新模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收集、利用用户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经用户同意。第三方通过API接口获取平台用户信息时应坚持“用户授权”+“平台授权”+“用户授权”的三重授权原则,即数据控制方在向第三方提供数据之前应先取得用户授权,而第三方应获得数据控制方的授权,并且在通过API接口获取用户信息并使用时需再次取得用户的授权,明确告知用户其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3. 涉及不公开数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对于不公开数据而言,数据控制方一般对数据进行了技术措施保护。不公开数据如果具有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则属于商业秘密,对该类数据的非法获取是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不公开数据类型领域中,典型的不正当数据获取行为是“黑客行为”,该种数据获取行为,不仅涉及不正当竞争,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例如,在“G公司与Y公司的数据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6] [7]中,为了提高Y公司开发的智能公交APP“车来了”信息查询的准确度及在中国市场的用户量,保证公司更好的经营,Y公司相关人员利用网络爬虫软件攻破G公司APP的加密系统,大量爬取G公司开发的智能公交APP“酷米客”的实时数据,爬取的数据直接为Y公司所用,使该公司的智能公交APP“车来了”准确度提高。经评估:G公司因被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4.43万元人民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认定Y公司相关人员违反国家规定,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储存的数据,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并且,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Y公司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大量获取并且无偿使用原告G公司“酷米客”软件的实时公交信息数据的行为,实为一种“不劳而获”、“食人而肥”的行为,具有非法占用他人无形财产权益,破坏他人市场竞争优势,并为自己谋取竞争优势的主观故意,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扰乱了竞争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8]

二
涉数据、算法等技术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类
有学者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学理视角进行分析,提出涉数据、算法等技术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被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非效能竞争风险类型;(二)阻碍竞争风险类型。
(一)非效能竞争风险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