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富矿般等待探索的珊瑚存在一个更大的问题,作为腔肠动物门中最大的珊瑚纲,珊瑚种类达7000多种,即使是程珂珂这样的核心志愿者也没法对种类繁多的珊瑚进行物种鉴定,在能见度极低的海水中拍摄出来的珊瑚照片,很难用肉眼去分辨不同珊瑚种属之间的细小差别。仅是深圳海域中最常见的鹿角珊瑚,就包含了382个指明种,34个化石种,依靠人力识别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 图 / 受访者提供
3
物种识别不是程珂珂一个人的难题。作为民间公益组织,自下而上形成的力量总能将志愿者们凝聚在一起共事,但同时,技术的门槛也让珊瑚保育这件事天然存在着技术壁垒。
在潜爱的近四千名志愿者中,三分之一的人都会潜水和摄影,但拥有物种识别技能的人却少之又少。无法给珊瑚“辨种”,在王晓勇看来就如同“去古迹旅游,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看到的就是山和建筑;但要是了解历史,看到的就是艺术和故事”。
珊瑚鉴定对珊瑚调查来说非常重要,志愿者们在水下以米为单位,一米一米地为珊瑚拍摄照片,以此制成该区域的珊瑚生态报告,推动政府进行生态保护相关的决策。很长一段时间,这类工作只能交给有鉴定能力的志愿者来完成,“一人下水,一人干活”,其中过程费时费力。
2021年,正当物种鉴定成为团队共同的难题之时,AI识别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打破了这层技术壁垒,在腾讯公益的帮助下,潜爱已经完成了AI识别程序的开发人员招募。王晓勇比喻,这就像识别花花草草的识花APP一样,在海底拍摄的珊瑚照片可以直接交由计算机进行识别,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志愿者的工作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机器学习后,计算机目前已初步具备识别能力,可以准确识别单独鹿角珊瑚、十字牡丹珊瑚这类指征明显的珊瑚。王晓勇说,这项技术的好处在于“把志愿者解放了出来,AI识别进行物种筛查之后,我们只需要核查,这就让人人都能参与到项目中来,要不然门槛太高了”。
在耗资巨大的公益行动中,资金的支持与技术同等重要。2017年,一头抹香鲸因渔网缠绕搁浅大亚湾,潜爱志愿者下海为其解除渔网、打捞尸体之后,意识到渔网等海洋垃圾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随即在腾讯公益的平台申请上线了“海底清洁废网编织”的项目。在王晓勇看来,这算得上是潜爱团队与腾讯的一次“姻缘结合”。
2017年至今,潜爱在腾讯公益平台上进行筹款的项目多次被首页推送,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
此外,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的创投计划也在为潜爱这样的公益团队输入技术资源,帮助公益组织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服务社会。11月20日,第四届腾讯AND服务创新大会在深圳落幕,会上正式启动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二期,并将从公益团队中遴选出30个优秀项目进行孵化。
几年前,腾讯公益在探索雪豹保护、鸟类保护等项目时就发现,物种识别技术其实可以复用到其他物种保护的工作中。包括王晓勇在内的30位项目主理人将会组成社团,在同类型的社团内部进行技术分享,促成思维、技术和经验上的共享。
腾讯技术公益发起人陈妍认为,“通过自己的经验帮助公益项目的生命周期更加健壮,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将有能力、有资源、做服务的人连接在一起,这是腾讯最核心的价值。”
潜爱成立伊始便在谋求数字化发展方向。这多少受到发起人们的影响。一位理事之前的工作是网站开发,王晓勇则善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图片分享。对任何一个日渐扩大的组织来说,信息平台的构建都十分重要。
由腾讯创投计划推动上线的“i潜爱”微信小程序,为更多人提供了注册成为志愿者、报名参与护礁行动的机会。程珂珂加入潜爱后,发现志愿者们职业、年龄各异,有金融行业的,也有互联网的,有跟她年纪相仿的90后,也有临近退休的中年人。大家因共同的爱好、热情齐聚在此,在她刚学潜水还没练好平衡的时候,有伙伴在水下给她的浮力调整装置充气,一点点指正她的动作和姿势。在程珂珂看来,“这种关系远比朋友,或者工作中的同事要好得多”。
▲ 潜爱志愿者们。图 / 受访者提供
潜爱有一个口号:“种珊瑚,种人心。”如今,种珊瑚的意涵更为丰富,扩展为“潜爱护礁”的理念。每次台风天,或是下雨天过后,志愿者们都会去海底捡拾那些被风浪、渔网或者抛锚船只打断的珊瑚残枝,将它们放进苗圃里恢复一段时间后,再回播到礁石上,这被称为“珊瑚回播”。打捞海洋垃圾、回收废网再编织属于“生境维护”,重点进行的珊瑚调查则类似于“人口普查”,只有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实地调查,才能将人们对珊瑚的理解往前多推一步。